維斯特表示,風機葉片製造投資需要仰賴規模經濟支撐。(圖片來源:iStock)
天力離岸風電是全亞洲,中國以外唯一的葉片製造商,22日發布重訊,宣布產線停工並裁員470人,顯示葉片製造業務劃下休止符。展望未來,天力離岸風電該怎麼走?《RECCRSSARY》訪問丹麥風機大廠維特斯(Vestas)以及天力董事長吳坤達,揭示產業動盪下的轉型機會。
區塊開發受限、日韓需求慢,難支撐葉片廠升級
天力離岸風電專門製作維特斯的V174離岸風機,單支長達85公尺約26層樓高,重達35噸。只是隨著台灣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展成本、融資困境顯現,維特斯供應鏈布局也出現變化。
維特斯深耕台灣25年,陸域風電已累計建置近250MW(千瓩),成功安裝900MW離岸風機,相關運維合約也將持續至2039年,現在也有300MW持續建置,澄清並未退出台灣離岸風電市場。
不過,隨著天力停產,接下來維特斯的離岸風電葉片將由「歐洲」工廠出貨。維特斯表示,目前在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僅有3-1期渢妙風場一期訂單,難藉由單一案子的訂單量支持一座工廠升級規模。
維特斯在離岸風電第二階段獲得1.2GW(百萬瓩)訂單,第三階段僅有495MW渢妙一期離岸風場,預計將供應旗艦機V236-15.0MW。維特斯表示,V236-15.0MW機型的葉片尺寸增加到115公尺,工廠需要再升級並設置附屬廠房。
雖然當時天力與港務公司積極配合,廠房升級如火如荼進行,但維特斯坦言,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1面臨成本、融資挑戰,整體發展較為不順,後續維特斯也評估不參與離岸風電3-2期。
維特斯占天力去年度及前年度合併營收分別約94%及98%,當維特斯在台離岸風電業務開發喊停,自然也影響到天力的葉片生產線。
原先預估將台灣打造成離岸風電葉片樞紐,然而日本、韓國的離岸風電發展也不如預期迅速,區域需求未如原先預估快速釋出。維斯特指出,政府國產化扶持產業立意良善,但是風機製造與建置期約4到5年,後續最主要是長達十幾年的維運期,相較之下風機葉片製造投資仍仰賴規模經濟,若難以達到成本效益,將影響最終投入評估。
天力前年已經開始布局風機葉片維運轉型。(圖片來源:iStock)
從製造走向維運,天力瞄準離岸風電保固期後商機
面對產業停滯、產線暫停,天力其實也早已預料到。天力董事長吳坤達表示,天力發展重心已經挪到「風機葉片維運」,並在多年前開始布局。
他指出,天力具備風機葉片製造與維修經驗,但考量缺乏在風場執行維修經歷,前年已派一組人前往天力中國子公司實地累積經驗,去年與台電參與陸域風機維修,並與國內維運廠商合作,本週更進一步派員去澳洲維修陸域風機,現也正與2個其他國家風場洽談中,以觀察不同市場的風機維修作業。
目前天力已經培育10人維運尖兵,他表示,無論陸域風場還是離岸風場,台灣在氣候條件與安全考量,施工與維運作業期集中在4~10月,因此積極擴展海外市場,補足在11~3月的業務空窗期。
台灣風機維運經驗主要集中在陸域風機,隨著台灣首批離岸風場風機保固期陸續結束,預計今年將逐步釋出運維需求。吳坤達表示,離岸風電葉片維運需出海作業,成本較高,也因此更重視品質與工安,天力則有葉片製造維修經驗、品質控管與訓練符合國際SOP,具有獨特優勢。
每國離岸風電施工與維運時間因氣候差異不同,他表示,離岸風機葉片維運市場都以接案型態為主,且普遍缺乏離岸葉片維修人員,因此每個國家需要相互支援,未來可以看到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除了布局風機葉片維運市場,考量台灣的綠電需求、民情與禁止中國進口風機葉片限制,天力將善用自身葉片製造技術,去年11月開始開發高度低於30公尺、小於50kW的小型風機,預計今年7月開發出原型機,進入安全認證跟設計認證階段。
天力從風機葉片製造轉型到風機葉片維運,不僅是因為台灣離岸風電產業變動下的突破解方,並透過尋找國際利基市場,把握既有優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