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多到要課稅?澳洲光電家戶轉向虛擬電廠,輕鬆賣電月入數千元

澳洲平均每三戶就有一戶裝有屋頂光電,中午光電導致電網擁塞的難題急需解決。攝影:陳文姿

澳洲平均每三戶就有一戶裝有屋頂光電,中午光電導致電網擁塞的難題急需解決。攝影:陳文姿

「免費電動車充電」、「朋友,休息一下吧,順便充個電。」澳洲民眾Markus從自家圍牆內遞出充電線,四處推銷,「要不要來點免費的電?我家光電多到用不完!」只有一個髒手套也丟進洗衣機洗,用盡手段就是要把屋頂太陽能發出的電用完。

這段影片不是真的,但澳洲人擔心,在「太陽稅」(Sun Tax)今年7月1日逐步上路後,它可能成真!

棒子胡蘿蔔齊施 

太陽稅不真的「稅」,而是一種雙向費率機制(two-way tariff)。在過去,屋頂光電的屋主將光電賣給電力公司,新制上路後,若白天尖峰發電太多,反而要繳錢給電力公司。不過,若將電儲存到傍晚再賣,就能賣到更好的價格。上述情境劇,就是模擬家戶擔心發電太多而被收費,急著把電用光的場景。

澳洲推動太陽能屋頂17年來,已有近400萬戶家庭,約等同1/3的屋頂裝有光電,這是澳洲引以為傲的成就。然而,尖峰時間太多光電湧入電網,造成電網擁塞,新政策就是想將多餘的光電引導到晚上。雖然同時給出棒子跟胡蘿蔔,但或許是繳錢的部分太過爭議,有些澳洲人不滿的稱之為「太陽稅」。

太陽稅」並非全澳上路。澳洲電網分三大區塊,目前僅東南澳的州適用,而且各州可自行決定開始日期、方式、費率,甚至不實施。新南威爾斯州在試行一年後,於今年7月1日上路,維多利亞州則打算先達成2030年的再生能源目標後再考慮。

新費率稱為雙向費率,同時有收費(黃色區塊)與獎勵(綠色區塊)機制。圖片來源:AUSGIRD

以新南威爾斯州電網公司Ausgrid為例,其方案如下:

★ 尖峰時段(早上10點到下午3點),送電到電網超過免費額度的部分每度交1.2澳分(約新台幣0.23元)
★ 離峰時段(下午4點到晚上9點),送電到電網每度可獲得2.3澳分(約新台幣0.44元)
★ 尖峰時段的免費額度:約每日6.8度。

據Ausgrid估計,一般5kW太陽光電的家戶,一年會因此繳交6.6澳元(約新台幣126元),平均每週約為13澳分(約新台幣2.48元)。跟澳洲人一年千元左右的能源帳單相比,這金額並不大。

邁向更多光電的難題 

為達成澳洲的國家減碳目標,屋頂光電成長的腳步不能停。澳洲能源市場委員會(AEMC)在2021年收到太陽稅的提案,自此議論不休。

新機制鼓勵民眾購買儲能設備,光電移轉到夜間使用後,白天能納入更多光電,晚上也可用到光電。一舉數得的提案,在民眾看來,等同是懲罰。

「這太荒謬了,政府鼓勵裝太陽能15年,現在卻對我們開罰。」Markus憤怒的說,「最後,我們成了電力公司的提款機」。

澳洲能源市場委員會(AEMC)主席柯利爾(Anna Collyer)坦承,光電的成長超出預期,放任不管的話,電網將會更擁塞。若因此限制光電不能進入電網,這個結果更糟糕。

太陽公民(Solar Citizen)執行長道格拉斯(Heidi Lee Douglas)受訪表示,他們不贊成收費,但為了解決電網問題,最後協調爭取更多電池補助。攝影:陳文姿

觀感與市場機制間找解方

雖然6澳元不多,但光電業者與倡議者擔心,這一錘會讓想裝屋頂光電的人卻步。「這是個棘手的問題」,新堡(Newcastle)市議員普林格(Joel Pringle)說,政府假設大眾會理性反映價格機制,但面對人的情感,事情就不一樣了,「很多支持者都非常憤怒」。

非營利組織「太陽公民」(Solar Citizen)長年推動民眾裝設太陽能,執行長道格拉斯(Heidi Lee Douglas)受訪時說,「我認為這不是好主意。我們應該鼓勵人們使用太陽能,而非懲罰」。

道格拉斯說,這項政策雖然可以鼓勵人們裝設電池,但也可能降低民眾裝設光電的意願。「太陽公民」發起請願並且經一連串溝通後,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去年底開始補助家戶裝設電池,依據抑制尖峰的成果不同,金額約為1600~2400澳元(約新台幣3.1萬~4.6萬元)。

工黨於今年5月大選期間提出23億澳元的家戶電池補助方案,預估每戶可省下4000澳元(約新台幣7.7萬元)、相當30%的安裝成本, 到2030年裝設超過100萬個新電池。普林格在大選結束後受訪,當時工黨已當選。他期待政策上路後,電網問題可獲得暫時緩解。

Ken Enderby已經退休,他以行動加入減碳行列,裝設電池並加入虛擬電廠,以便將自身經驗分享更多人。攝影:陳文姿

Ken Enderby已經退休,他以行動加入減碳行列,裝設電池並加入虛擬電廠,以便將自身經驗分享更多人。攝影:陳文姿

太陽稅不可怕 虛擬電廠這樣玩

在澳洲政府的大力補助下,現在,購買電池更有吸引力了,不僅可少掉「太陽稅」,若有多餘的電,還能透過虛擬電廠(VPP)參與電力市場,好好運用的話,收益會比電力公司收購光電的費率高上許多。

住在雪梨郊區的艾德彼(Ken Enderby)是伯伍德暨加拿大灣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 Burwood/Canada Bay)主席。為了親身體驗電池與虛擬電廠的成效,他在六個月前加入儲能的行列,並且在電力市場中玩出新樂趣。

「虛擬電廠實在太棒了!我在過去四個禮拜賣電,就賺了200澳元(約新台幣3800元),這還是把成本都扣掉的收益。」艾德彼跟我們分享最新成果。

他用手機APP就能操作虛擬電廠,電力市場的價格每5分鐘變動一次,APP可自動設定要買賣電力的價格區間。他不擔心太陽稅,因為他不會在市場價格過低時把電力賣到電網。

目前澳洲僅1/40的家戶裝有電池,新南威爾斯州在聯邦電池補助上路後,取消了州級別的電池補助,但加碼補助虛擬電廠。

未來,會有更多人像艾德彼一樣加入虛擬電廠嗎?看來還有一段路要走。他說,「大多數人即使有裝太陽能板也有了電池,也不會像我一樣把電賣給電網,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做。」

參考資料


※ 本文獲得《環境資訊中心》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光電多到要課稅? 澳洲「太陽稅」上路的意義與挑戰〉,文:陳文姿、鄒敏惠

環境資訊中心|延伸閱讀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