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地狹人稠,需靠區域電網實現淨零目標。(圖片來源:iStock)
台灣四面環海,屬於孤島型電網系統,一旦發生能源危機,無法及時從鄰近的國家購電支援,除了倚靠台電做好電力供需管理外,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區域電網」,連結再生能源的需求,成為接下來重要的趨勢。《RECCESSARY》推出「區域電網新機遇」系列專題報導,盤點國際的區域電網合作案例,與台灣發展的可行性,探討區域電網下的機會與挑戰。
經濟部長郭智輝拋出在菲律賓蓋電廠,並透過海底電纜等方式輸送綠電的想法,在台灣社會喧騰一時,反觀地狹人稠、替代能源匱乏的新加坡,較早體認到區域電網的重要性,連帶成為其他東協國家再生能源發展的動能。新加坡如何走到這一步?又碰到什麼挑戰?
新加坡仰賴天然氣發電,區域電網推動淨零轉型
新加坡電力高度依賴天然氣,占比達到95%,而能源碳排占總量的36.5%,僅次於製造業,因此在電動化與數位化趨勢下,必須轉型使用更乾淨的能源,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新加坡2022年碳排分布圖。(資料來源:新加坡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
然而,新加坡的自然、土地資源有限,即便2050年太陽能裝置容量達到8.6GW(百萬瓩)的目標,也只夠應付全國總電力需求的12%,凸顯再生能源電力進口的重要性。
新加坡政府提出的《2050能源轉型藍圖》(Chart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To 2050),將區域電網與能源進口並列為能源轉型的4大核心之一,預期在低碳替代能源發展過程中,兼顧電力需求成長,尤其區域電網已經在歐盟、美加等地廣泛運用,東協其他國家也對跨國電力交易表達濃厚興趣。
相較於單純進口天然氣,新加坡透過跨國電網接收綠電,不僅讓電力來源更多元,在電力調度上也更有彈性,同時省去發電成本,還能促進區域電力交易、再生能源投資及脫碳進程,可以說創造多贏共好價值。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能源研究所(Energy Studies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姚麗霞(Yao LiXia)認為,新加坡能源轉型取決於東協國家採用乾淨能源的速度,「該國可藉由金融及研究領域的優勢,透過再生能源及電網基建的區域合作,確保潔淨能源安全無虞」。
新加坡進口綠電,印尼、澳洲都是重要來源
新加坡從1990年代開始,逐漸從石油發電轉向天然氣發電,且多數天然氣透過進口方式取得,直到2022年6月從寮國輸送水力發電的計畫啟動後,才正式透過跨國電網進口再生能源,不但為綠電交易寫下首例,也是目前唯一在運作的多邊電力協議。
這項名「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整合計畫」(Lao PDR-Thailand-Malaysia-Singapore Power Integration Project,LTMS-PIP)的跨國合作案,由新加坡的吉寶電子(Keppel Electric)與寮國電力公司(Électricité du Laos)簽署為期2年的協議,購買100MW(千瓩)的綠電,並借道泰國及馬來西亞的電網輸電。
LTMS-PIP被視為是東協電網(ASEAN Power Grid,APG)的前導計畫,為串聯東南亞各國的電網鋪路,也製造新加坡與其他國家雙邊電力交易的機會。
延伸閱讀》跨國買綠電可行嗎?借鏡東協電網,看唯一多邊電力協議「LTMS-PIP」背後成功3關鍵
目前,新加坡政府有條件批准(Conditional Approvals),從柬埔寨、印尼、越南,澳洲,總計10項低碳電力進口計畫,也就是認可在技術及商業上的可行性,其中5項較成熟,還進一步授予有條件許可(Conditional Licenses),但真正允許動工的進口商許可(Importer Licenses),目前都還沒有批准通過,而其中一個關鍵條件是發電廠已取得必要融資。
新加坡計畫2035進口6GW的低碳電力,預計印尼貢獻3.4GW、澳洲1.75GW。(資料來源:EMA;製表:許祖菱)
其中,來自印尼的綠電為大宗。包括首批取得有條件許可的5項計畫都是來自印尼,也全都是太陽能光電,規模約2GW,預計2028年開始商轉;另外還有2項印尼光電進口的計畫,規模約1.4GW,則是已經取得有條件批准。不過,印尼與新加坡電網尚未串聯,未來綠電如何傳輸仍是未知。
新加坡政府的綠電策略不只聚焦東南亞,還把眼光拉遠至澳洲。由澳洲太陽電纜(Sun Cable)提出的澳亞電力連結計畫(Australia-Asia PowerLink),在2024年10月取得有條件批准,預計在新加坡與澳洲之間拉起一條行經印尼的海底電纜,總長4,300公里可望打破世界紀錄,也將與東協電網達到互補作用,為新加坡提供不同來源的低碳能源。
延伸閱讀》澳洲綠電直送新加坡!全球最長4300公里海底電纜計畫通過,最快2035年商轉
根據官方統計,有意願向新加坡輸出電力的意向書超過20份。在多國企業響應下,新加坡政府對於綠電進口充滿信心,還進一步調高目標,計劃在2035年進口6GW的低碳電力,較原先規劃一口氣增加50%,屆時將占星國總供電量的3分之1,以確保有足夠的能源,滿足未來持續成長的需求。
電網傳輸不限綠電,反而可能增加灰電交易
相較於歐洲成熟的電網線路,在差不多時間被提出的東協跨國電網互聯(Interconnection)概念,發展腳步則緩慢許多,除了因為區域政治及文化因素,讓東協成員國傾向維持電力自給自足,還有各國電網發展迥異,也大大增加整合的困難度。
即便上述情況已經慢慢改變,但在各國競逐人工智慧以及面對再生能源轉型的壓力下,電網的串聯也不見得能增加綠電交易,例如LTMS-PIP中的泰國及馬來西亞,傳因為購買規模、傳輸費用以及綠電缺口等問題,而拒絕展延電網傳輸協議。更何況,電網傳輸不限綠電,因此在某些條件下,反而可能增加灰電的交易。
此外,歐洲能源智庫EMBER認為,從公私立部門籌措再生能源計畫及電網升級的資金,是新加坡實現永續目標的關鍵之一,而影響投資意願的因素,包括監管障礙、缺乏可行的計畫、以及利率上升等影響市場波動的條件。
電網傳輸不限綠電,因此在某些條件下,反而可能增加灰電的交易。(圖片來源:iStock)
新加坡引領東協電網新局,低碳能源需求加速區域脫碳
新加坡政府吹起串聯東協電網的號角,凸顯龐大的低碳能源需求正在改變電力市場,加上政府永續淨零政策,要求企業提出減碳證明,推動電網實現電力脫碳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EMA)執行長潘國強(Puah Kok Keong)曾表示,新加坡的電價已經高於鄰國,因此民眾更有願意支持進口低碳電力;尤其相較於碳捕捉等新興減碳工具,綠電進口所需的成本可能較低,近一步推進電網互聯的發展。
潘國強認為,在東協電網讓電力供需對接後,就會吸引更多再生能源計畫的投資,並帶動太陽能板及電池等硬體銷售,為東南亞製造業注入強心針,同時回過頭來支持電網的發展,達到正面循環的效果。
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東協國家在2030年底前需投入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4兆元)進行電網等基礎建設的升級。新加坡身為東協發展最先進的國家,被認為有絕對資格帶領區域發展,而串聯各國的電網將成為地區能源轉型不可或缺的關鍵。
資料來源:NCCS、The Straits Times(1)、(2)、(3)、EMBER、EMA、Asian Power、Fulcrum
區域電網新機遇 系列報導
※《RECCESSARY》的「區域電網新機遇」系列報導即將陸續上架,帶您透過東南亞國家的發展案例,以及電纜商、綠能業者及國內學者的觀點,深入解析區域電網趨勢下台灣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