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NDC3.0目標在2035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4,500~5,000萬公噸。(圖片來源:新加坡「綠色計畫」網站)
地狹人稠的新加坡,95%電力仰賴天然氣進口,10日公布最新國家自定貢獻(NDC)目標,目標2035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每年6,000萬公噸降至4,500萬至5,000萬公噸,未來將投入低碳技術、國際合作來實現氣候目標。
星國2035年減碳目標彈性,仰賴新技術發展與國際合作
根據《巴黎協定》規定,各國每5年需要更新NDC目標,今年新加坡在10日截止日壓線向聯合國提交新氣候目標,其中全球近200個締約國中,僅英國、美國、巴西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約10國提交,仍有187國未提交最新的NDC 3.0目標。
2022年新加坡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達5,859萬公噸,為實現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新加坡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NCCS)表示,設定年排放4,500萬公噸二氧化碳目標,能讓星國2050年淨零目標的線性減碳曲線上,符合國際期望。
星國設定2035年碳排減量降至4,500萬至5,000萬公噸的彈性範圍,新加坡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指出,主要是考量新加坡作為一個缺乏替代能源的島嶼國家,減碳步伐取決於新興減碳技術發展與國際合作。
目前新加坡能源需求95%來自於天然氣,還面臨著地小人稠等開發再生能源限制,多透過水庫浮動式太陽能、停車場屋頂太陽能等複合式空間來加速部署光電,如今太陽能占比約2%,專家預測到2050年,新加坡的光電占比可以提高到10%。
氫能、碳捕集低碳技術跟海外碳權合作,都是新加坡打算發展的減碳方向。(圖片來源:iStock)
星國天然資源有限,氫能、碳捕捉及碳權合作為重要解方
根據新加坡提交聯合國的31頁報告,NDC 3.0目標設定基於第一次的全球盤點結果,可確保減排計劃、政策與世界趨勢一致。
由於資源稀缺、替代能源有限,新加坡指出,2035年目標充滿挑戰,「未來需要更嚴格的法規、定價和市場政策,好比提高碳稅、能源效率標準等,鼓勵和促使各產業減碳,同時還需要擴大投資氫能、碳捕捉等低碳技術。」
這也代表新加坡需要透過更多的國際合作來滿足氣候目標,除了進口低碳電力、探索跨境碳捕捉與封存外,或透過購買海外碳權以抵減碳足跡。
事實上,新加坡近年積極投入低碳電力進口與新研究技術開發,澳洲綠電直送新加坡的4,300公里海底電纜計畫,目標2035年完成;去年5月成立低碳技術研發實驗室,將探索碳捕捉、製氫與生質能。
同時新加坡也是首個呼應「排碳有價」的東南亞國家,2019年元旦開徵碳稅,在價格訊號明確跟自由市場驅動下,新加坡已成為亞洲指標性的碳市場交易中心。去年11月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MTI)在氣候峰會COP29宣布與秘魯達成雙邊碳交易協定談判,透過《巴黎協定》第6條,允許新加坡從秘魯採購碳權。
減碳壓力雖然大,但新加坡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樂觀看待,透過持續探索其他減排選項,進一步帶動綠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在低碳未來中探索新機會。
根據2024年底一份氣候報告顯示,新加坡計劃在2028年達到年排放6,443萬公噸碳排峰值,之後將逐步下降。新加坡國立大學自然基礎解決方案中心的氣候政策觀察員Melissa Low表示,這是新加坡首次在氣候目標中宣布排放軌跡降幅,並計劃在2028年達到峰值後逐步下降,然而低碳技術在未來減排中的具體貢獻仍有待觀察。
資料來源:海峽時報、NDCREG、Carbon Cred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