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已成為各界關注的重大議題,極端天氣現象頻繁出現,對人類健康和醫療體系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日益加劇的氣候危機,醫療機構肩負起一項更為迫切的使命:保障病人健康的同時,必須實現低碳與永續營運,以確保自身在極端氣候中依然保持營運韌性。
(圖:CSRone 永續智庫)
CSRone 永續智庫亞太商業策略開發總監陳建佑與副理倪上筑於《2024 亞太醫療永續轉型論壇》前深度訪問新加坡兩大核心醫療體系單位: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NUHS)助理營運長 Jeremy Lee和新加坡保健集團(SingHealth)醫療信息學研究副總裁暨臨床教授楊孔健(Yeo Khung Keong),分別了解並探討其透過「低碳營運」與「智慧共創」雙軌推動醫療系統整體調整,開創健康新紀元的經驗與發現。
低碳營運:NUHS 推動結構性價值理念,從制度驅動行為轉變
CSRone 永續智庫亞太商業策略開發總監陳建佑指出,若以國家排放名次來看,全球醫療體系的排放量總和,足以躋身到全球第五大排放國。而隨著氣候變遷、國家與社會關注力道加劇,醫療機構不得不面臨全面盤點、檢視、減量其營運排碳量與服務碳足跡的挑戰:醫療機構從空調設備的全天候運轉到手術室燈光、麻醉氣體的使用,均為環境帶來龐大負荷,使醫療場域成為高耗能與高排碳的場所。然而,醫療系統肩負著人類生命照護的責任,如何在提供高品質服務的同時,實現減碳目標儼然成為管理者的一大挑戰。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助理營運長 Jeremy Lee(中)接受採訪時表示,永續發展轉型正促進醫療產業單位朝向更具高價值、高影響的服務模式與方向前進。/圖:CSRone 永續智庫)
「團體合作比單打獨鬥更容易達成永續目標。我們在承認自身對氣候變遷需肩負部份責任的同時,也需要確保所有人具備共同的未來願景。」身為新加坡三大公共醫療保健體系之一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NUHS)助理營運長 Jeremy Lee 指出,新加坡政府宣告將於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近年來更加速推動產業、政府、民眾與國際社會的積極合作。為此,新加坡國立大學率先於 2024 年 3 月正式揭牌成立亞洲第一個永續醫學中心(Centre for Sustainable Medicine),秉持以「整體結構與制度驅動行為改變」(structure drive the behavior change)的理念,透過制度設立和結構調整促使整體員工改變行為,從而達成更具一致性的減碳目標。
Jeremy 認為,主管階級對於永續發展議題的重視至關重要,這將鼓勵基層員工更具有動力實踐永續倡議,同時強調「此項機制除了確保領導級主管具有一致的步調並設立更具野心的減排目標外,更能成功地將綠色行動成果與員工績效、醫師升遷考核掛鉤,在營運體系內營造支持永續/綠色行動的文化氛圍」。
避免適得其反!NUHS 靠「這個」方法精準挹注資源於減排專案
在 NUHS 營運範圍之內已實施超過 160 個永續專案,這些專案多由院內員工自發提案,其中包括透過「調整配餐比例」在提供足夠營養食物的同時,推估每年可減少約 2,000 公斤的糧食浪費、更降低了廢棄物處理成本。為避免在推動減碳過程中「弄巧成拙」,造成投入過多資源反而增加碳排放的情境, NUHS 在接受了眾多永續提案後採用了「邊際減碳價值曲線分析」(marginal abatement value curve analysis)方法來評估和排序減碳專案。這項原則幫助組織得以優先選擇經濟、減排效益較高的項目,並針對需要額外投入成本的專案進行可行性評估,最後將資源集中於整體影響力較大的方案。
此外,為了深化員工與利害關係人的參與,NUHS 積極運用物聯網(IoT)和感測器(sensor)全面監測醫院內的資源使用情況:涵蓋電力、水資源、空調、醫療設備等各項資源消耗與使用數據。同時,其將這些數據的變化與趨勢定期向利害關係人公開,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醫院在能源管理和減排目標上的進展。透過這套智能監控與資訊透明的機制,NUHS 不僅增進了內部各層級的減碳意識,更將永續目標嵌入員工的日常工作中,逐步培養出以低碳效率為核心的工作文化。NUHS 的實踐案例證明了,透過制度設計和技術應用,醫療機構不僅可以提升運營效率,也能有效支持減碳目標,讓「低碳轉型思維」成為提升機構整體營運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
智慧轉型:SingHealth 讓「智慧醫療」創新成為關鍵營運韌性
極端氣候事件不僅導致醫療需求增加,也對醫療系統穩定性提出挑戰,而智慧醫療率而成為強化醫療系統韌性的關鍵。成立於 2000 年且作為新加坡最大的公共醫療機構體系之一的新加坡保健集團(SingHealth)同樣意識到未來醫療服務與系統營運「韌性」(resilience)的重要性,如何更具靈活地運用智慧醫療科技,並在突發事件(例如新興傳染病)出現後快速回應並持續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亦成為醫療體系的營運挑戰之一。
智慧療與數位技術(如物聯網和電子健康記錄)的導入能增強醫療服務的韌性,使醫師和醫療人員能夠服務更多患者並進行遠端監測。然而,楊孔建卻指出,即使智慧醫療技術具有良好的投資回報率、判斷的準確性和速度,若未能與臨床工作流程無縫整合,則仍可能面臨轉型失敗的結局。為此,楊孔建特別提醒醫療單位在面臨智慧轉型時需要留意以下議題:
1. 無縫整合 AI 和新興技術於現有系統與工作流程
AI 技術應該被視為提升效率的輔助工具,而不是拯救一切的「超新星」。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讓 AI 與現有的醫療操作相互配合,讓醫護人員與病人都能接受新技術,並減少其過程對病人和醫護人員的負擔。
2. 以「必要性」為優先衡量依據,並專注「可量化」的成果
應用技術時需優先思考以病人與醫護應用情境等需求為導向,並專注於可追蹤、可量化的成效(例如拯救生命或改善病人的健康結果),以確保每項創新都能帶來實質的醫療價值。
3. 持續關注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例如「區塊鏈」(block chain)
除了擁有市場熱度的 AI 之外,另有先前逐步發展成熟的區塊鏈技術值得關注。雖其在AI的浪潮下雖已不再是流行話題,但在確保數據「準確性」、「完整性」和「溯源性」方面所提供的價值依然不可忽視。其能夠防止數據篡改並強化數據透明度等特性及應用方式,將可能直接影響到臨床決策與病人安全。
(新加坡保健集團(SingHealth)醫療信息學研究副總裁暨臨床教授楊孔健認為新興技術發展需融合人本價值,才能為醫療體系於核心本業中創造最大影響力。/圖:CSRone永續智庫)
回歸人文核心!不為「創新」而創新,SingHealth 回歸人類價值(human value)發展「以人為本」的醫療革新
在新興技術問世後,多數組織單位為了求新、求變而忽略了創新的目的與效益,最終讓「創新」成為組織營運的負擔。「我們必須審慎評估新興工具與技術應用於人類所產生的價值。」楊孔健認為,每一項技術的導入與研發環節都將涉及或消耗自然資源(包含能源的使用,以及金屬原料的開採),因此 SingHealth 始終以「人類價值」(human value)為核心,將技術創新與人性需求緊密結合。在新加坡逐步邁入高齡化社會之際,SingHealth 開發了一款專為高齡者設計的可穿戴設備,其具備血壓與血氧飽和度監測功能,讓病人能夠在家中方便地遠程監控健康狀況。 同時,SingHealth 在醫療服務中融入聊天機器人技術,推出胸痛風險評估工具。該工具根據風險等級優先為病人分級,並自動安排必要的檢查,減少不必要的門診預約。展現出智慧技術不僅能有效協助組織提升運作效率,更能讓病人獲得更合適的醫療服務。
另一方面,SingHealth 與 A*STAR(新加坡科學與技術機構)密切合作,透過政府政策、產業合作的跨領域合作模式,讓智慧醫療得以有效落地。透過這些「以人為本」的創新舉措,SingHealth 實現了技術應用與人性需求的平衡,證明智慧醫療可以積極應對極端氣候挑戰的同時,保有人文關懷的本質,更創造醫療韌性與品質的雙贏。
(由左至右:CSRone永續智庫亞太商業策略開發總監陳建佑、新加坡保健集團(SingHealth)醫療信息學研究副總裁暨臨床教授楊孔健、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CSRone 永續智庫亞太商業策略開發副理倪上筑。/圖:CSRone 永續智庫)
新加坡保健集團(SingHealth)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NUHS)的雙軌革命,不僅將醫療韌性推向新高度,更創造了一個以環境保護與科技創新為核心的醫療生態系統:透過「低碳營運」大幅減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實現對氣候的正面影響與貢獻;而「智慧轉型」則讓兩個核心體系能夠更靈活地面對不可預測的氣候風險,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同時,在這條從氣候風暴邁向健康新紀元的道路上,讓醫療系統真正走向永續,為人類健康和地球環境創造雙贏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CSRone》,原文連結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