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中國及歐盟制定出多邊共同分類標準。(圖片來源: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新加坡去年底推出永續金融分類標準後,在COP29期間宣布與歐盟及中國的共同標準對接,為投資者提供了評估三個地區綠色經濟活動的依據,預期將促進跨境永續資本流通,加速實現淨零轉型。
歐、中、星攜手制定多邊綠色經濟標準
永續分類標準(Sustainable Taxonomy)是各國推動永續投資,為金融機構、企業、投資者和認證機構等市場參與者提供清晰的綠色經濟活動分類。但各國定義不一,造成跨國投資阻礙,因此相關組織在全面比較後,制定出共同分類標準(Common Ground Taxonomy,CGT)。
歐盟與中國早在2020年發布了CGT的第一版,經歷一次改版後,現已納入「新加坡-亞洲永續金融分類標準」(Singapore-Asia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Finance),成為「多邊共同分類標準」(Multi-jurisdiction Common Ground Taxonomy,M-CGT)。
M-CGT涵蓋8個重點行業的110項經濟活動,為其他國家制定永續分類標準提供了參考。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表示,印尼與巴西已表達加入M-CGT的意願,目前正展開第二輪討論。
儘管M-CGT不具法律約束力,但符合條件的綠色債券及基金,仍受到當地相關法規的限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永續長柯麗明(Gillian Tan)表示,制定共同標準能降低投資者對漂綠風險的擔憂。
東協最新永續分類標準,增加2大領域檢驗細節
除了歐盟與中國,東協也推進永續金融分類標準。自2021年首次發布,東協永續金融分類標準(ASEAN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Finance)今年4月已更新至第3版,採用多層框架,提供原則性基礎框架與技術檢驗標準(technical screening criteria)評估永續活動。
在技術檢驗標準方面,第2版新增電力、天然氣、蒸汽及空調供應領域;第3版則進一步涵蓋運輸及倉儲,以及建築與房地產兩大領域。更新內容著重於建築物建造與翻新、拆除與整地、建築物的收購與所有權,同時涵蓋城市與貨運、海陸空基礎設施的標準,為永續發展提供更全面的指引。
資料來源:The Straits Times、RSPRC、AC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