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林口發電廠使用了「超超臨界」機組發電。(圖片來源:台電)
為滿足用電需求增長,東南亞各國近期大量調度燃煤發電,遭外界質疑違反政府的能源轉型與減碳承諾。日前馬來西亞國有銀行「馬來西亞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 Bank of Malaysia)宣布跨海投資越南後江(Song Hau) 2號燃煤電廠,更引起了國際關注。
這起融資,除了馬國銀行領投,其中超過60%的資金將來自10家越南的銀行,更吸引到一家越南最大國有銀行參與募資。
面對外界的批評聲浪,越南工業與貿易部於7月1日發函通知開發商馬來西亞油墨集團(Toyo Ink),以未解決財務問題為由,終止後江2號燃煤電廠計畫的開發權,為這座電廠開發增添變數,至於後續的處理方案還不得而知。
越南後江2號採用的「超超臨界」技術是什麼?為何受關注?
後江2號燃煤電廠位於越南後江省,開發商為馬來西亞油墨集團(Toyo Ink),採取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政府的BOT合作模式,發電規模達2,120MW(千瓩)。
外界好奇為什麼馬國銀行無畏風險跨海投資燃煤電廠?馬國銀行回應,這座燃煤電廠將導入新型的超超臨界(Ultra Super Critical, USC)燃煤發電機組,能有效降低發電廠的碳排,可支持越南能源轉型,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所謂「超超臨界」指燃煤電廠鍋爐內蒸汽的參數,也就是主蒸汽溫度、再熱蒸氣溫度在566℃以上,主蒸汽壓力在24.1MPa以上。當鍋爐內的壓力越大、溫度越高,燃煤的效率越高,因此燃煤消耗量減少,碳排減少。但業界認為,相較傳統燃煤發電廠,超超臨界機組的燃燒效率幅度及低碳貢獻還不是很明確。
事實上,目前許多國家不再建置傳統的燃煤電廠,轉而尋求新技術及先進的營運方法,如在現有燃煤發電廠中混合使用氨、氫氣、生物質等低碳燃料;部分國家則採用超超臨界機組來減少燃料消耗、碳排與用水量,並降低整體維護及營運成本。
不只是越南,台灣國內已有林口與大林發電廠採用超超臨界技術,馬國也有馬拉科夫(Malakoff)的丹榮賓(Tanjung Bin)燃煤發電廠及馬國國家能源公司(Tenaga Nasional Bhd)的曼絨4號與曼絨5號(Manjung 4 & 5)等燃煤發電廠有採用該技術,各國電廠都在嘗試更潔淨的發電方式。
林口發電廠於2014年舊機組除役,1、2號機改用污染排放較少且有效率的「超超臨界」機組運轉(圖片來源:台電)
馬國銀行:盼協助越南過渡能源轉型,解決缺電問題
總募資金高達26.8億美元(約新台幣868億元)的後江2號燃煤電廠,是馬來西亞銀行的海外項目最大募資之一。然而,馬來西亞銀行的這項投資與全球大多數銀行的承諾背道而馳,大多數銀行承諾不再為「新建」燃煤電廠提供融資,而是選擇幫助「現有」電廠減少碳排放,或者幫助這些電廠提前退役。
馬國銀行強調:「後江2號使用超超臨界技術,可減少污染物排放,並有效提高國家電網韌性,解決風能、太陽能間歇性發電問題,並滿足碳捕獲與儲存要求。」
這起爭議顯示各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雖然加大對再生能源的投資,但短期仍無法擺脫對燃煤發電的依賴。馬國銀行認為,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可以幫助像越南這樣的國家解決缺電問題,以爭取更多時間來擴大再生能源的供應,實現更有效的能源轉型。
資料來源:Theedgemalaysia(來源一)、theedgemalaysia(來源二)、 台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