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蘇門答臘一處熱帶雨林。印尼新政府希望用「以自然為本」的碳權收入籌措綠色基金。(圖片來源:iStock)
印尼新政府有意成立綠色基金,將透過生產、銷售「以自然為本」的碳移除碳權取得資金,以投資更多綠色轉型計畫,並達成2060年淨零目標,但有專家認為,新政府野心太大,要在4年內籌資1,000兆印尼盾(約新台幣2.4兆元)幾乎遙不可及。
印尼將成立監管組織,推動碳抵換及綠色基金
總統當選人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將於10月走馬上任,其氣候政策顧問費里(Ferry Latuhihin)近日接受《路透社》訪問時,透露新政府將成立新的監管組織,負責管理綠色基金以及碳抵換計畫的運作。
該基金的資金將來自碳權銷售,而取得碳權的方式包括森林保護與再造、泥炭地與紅樹林恢復等。費里強調,印尼必須好好利用大自然這個相對優勢。印尼的熱帶雨林面積是全球第3大,僅次於亞馬遜及剛果。
除了環境效益,普拉伯沃也希望綠色計畫能帶動經濟發展,他在選後公開承諾,要加速印尼經濟成長,在4至5年內,將GDP(國內生產毛額)增速從當前的5%提升至8%。
費里指出,新政府將投入種子資金,儘管其規模還在討論中,但目標是促進碳權交易並獲利,並在2028年底前籌得1,000兆印尼盾,藉此投資大規模綠色計畫,且避免動用國家預算。
印尼準總統普拉伯沃打算成立以販售碳權為主的綠色基金。(圖片來源:X/Prabowo Subianto)
碳價與發行量阻礙大,專家認為印尼目標難實現
不過,有專家對印尼新政府的野心潑了冷水。亞洲智庫「能源轉型研究院」(Energy Shift Institute)執行總監Christina Ng指出,考量碳權發行量及碳價2大因素,印尼新政府的想法很難實現。
她認為,全球自願性碳市場的碳權發行量在2021年最高來到2.39億個,就算全都由印尼包辦,還是無法達標,因為以自然為本的碳權價格,平均落在每噸5至50美元(約新台幣160至1,600元)。
如果以每噸50美元計算,光是每年籌集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214億元),就得賣出2億個碳權,幾乎就是全球自願性碳權市場的總發行量,就算連續4年都達到同樣規模,累計400億美元(約新台幣1.2兆元),也只達到目標的一半多一點,更何況2023年碳權價格大幅下滑,平均不到10美元(約新台幣320元)。
在此之前,費里曾表示,全球碳權需求將在2030年達到6.32億個,而印尼有潛力供應20%。接下來,新政府將在海外宣傳綠色基金的計畫,希望能與國際大型銀行合作,向碳權價格較高的國家推銷自家的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