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調適起步走3》極端天氣成新常態,零售、光電、半導體業靠氣象資料提升營運韌性

(圖片來源:iStock)

民間在氣候調適、氣候服務都有許多機會。(圖片來源:iStock)

每年都可能是餘生最涼夏天,2024年全球均溫已突破1.5°C警戒線,將伴隨更頻繁且劇烈的氣象事件。《RECCESSARY》推出「氣候調適起步走」專題系列報導,分析台灣的氣候調適政策路徑與挑戰,也為企業剖析,透過氣象資訊可把握的機會跟商機。

社會活動、經濟活動都與天氣條件息息相關,面對氣候變遷、極端天氣加劇,氣象也愈來愈難以預測。為強化營運風險管理,已有多家企業透過客製化的氣象資料,減少不可預測的氣象衝擊,《RECCESSARY》訪問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了解民間氣候調適的相關應用。

氣象愈來愈難預測,極端天氣成常態 

受全球暖化影響,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2024年度全球氣候報告」指出,2024年已經是175年以來最熱的一年,更突破了2023年的紀錄,每一年都將是餘生最涼的夏天。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市場開發與行銷部經理李知航表示,天氣型態跟過去越來越不同,過去的百年大旱已經縮短到3、5年經歷一次,颱風強度、降雨型態也越來越強,民眾更有感的高溫也加劇,顯示過去的氣候經驗越來越難以參考。

全球升溫對氣象與氣候產生極端的影響,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指出,經濟活動、社會活動80%以上都跟氣候條件有所連結,影響有形與無形的成本,產生新的不確定性、極端值與風險,本質上氣候即是科學問題。

在極端天氣成常態的背景下,「解讀氣象」成為企業避險的重點。李知航指出,氣象資訊不易解讀,要將降雨機率、溫度、濕度等公版資訊,轉換成不同產業客戶的語言,讓他們了解數字背後的含意或是需要展開的行動。

氣象資料加值應用,強化企業營運調適能力

氣象資料需要跟產業、地方相結合,將降雨量、溫度等原始氣象數值,轉換成使用者理解的語言,關鍵在於掌握產業知識與經驗,才可以設計客製化產品。李知航舉例,比如工程現場對「大雨」的定義就跟一般人理解與感受不同,針對各行各業需求已開發不同數位化解決方案,未來趨勢將走向客製化。 

除了中央氣象署提供的全台天氣預報,李知航指出,公司還會考量客戶與所在地的資源、人力、物力、地形、條件等狀況,提供資訊加值,幫助客戶做決策。其中天氣風險管理營收7成來自訂閱氣象資訊與產品,氣象團隊可從中輔助企業與政府協助判別或解讀資訊。 

以零售業為例,其商品進貨策略仰賴氣象資料。李知航說明,大賣場或便利商店進貨策略都會參考氣象資訊,夏季並非每天都炎熱、冬天也不是時時都有寒流,仍有波動期可操作行銷策略。藉由掌握門市區域跟當地氣象資料來計算需求、建模,針對冰品、飲料等對於天氣敏感的商品提供最佳化進貨策略,提升產品銷售與降低浪費。

在光電領域中,氣象資料更是營運關鍵。李知航指出,日照雖然是光電發電因素,但日照並非常見的氣象參數,誤差非常大,需特別細部處理、即時修正跟預測。因此「太陽能發電預測」是公司目前成長比較明顯的業務,藉由預測未來3天、5天、7天的發電量,協助廠商最佳化維運;假如業者還參與台電輔助服務市場,更需了解太陽能案場的未來輸出,才能控制儲能的充放電策略。

即便是多在室內作業的電子、半導體業者,也需要關注氣候風險。李知航指出,部分大企業已經展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藉由評估淹水、乾旱或颱風等天氣風險,協助企業廠房評估脆弱性跟調適策略。

此外,氣候資料還可協助企業、政府建置綠建築。2017年台達電與中央氣象署、台灣建築中心、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共同合作的「Green BIM建築微氣候資訊平台」計畫,模擬風向、光照等環境條件設計建築跟節能計畫。趙恭岳表示,台達中壢廠藉由智慧化調控,一年節省22萬度電,算入台達內部碳定價,節省約200多萬元的成本。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市場開發與行銷部經理李知航。(攝影:莊閔茜)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市場開發與行銷部經理李知航。(攝影:莊閔茜)

挑戰:預測技術需日新月異、國人預防風險意識較低

雖然社會對氣候變遷已有基本共識,但從認知到行動仍有落差。李知航表示,社會多理解氣候變遷與帶來的影響,但從基層窗口推動到管理層仍有阻力。「過去三、四十年都沒事,為什麼要改?」

李知航觀察,大眾已認知到氣候條件正不斷變化,如今重點就是轉成行動,展開「氣候調適」作為。

只是天氣愈來愈難預測、極端天氣加劇,造成嚴重農損。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前署長程家平指出,2016年發生霸王寒流,但當年其實是暖冬。回顧2021至2023年出現兩次百年大旱,接著2023、2024年分別遇上4個颱風,旱澇加劇衝擊農業與經濟,根據估算,2024年4個颱風釀成高達66億元的農損,台灣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自1985起至2021年平均每年損失154億元,農損峰值亦愈來愈高。

當過去的經驗不再適用,未來需要開發新的氣象預報方法,長期的氣候模擬也出現了變化。李知航表示,2016年的霸王寒流需在3到5天前才能被預測,真正低溫究竟到多少也要花2天才能預估,只能加速進行防災跟補救,極端天氣難預測顯示「調適準備跟韌性」的重要性。

李知航坦言,現在人工智慧(AI)可協助提升氣象準確度,但人類科技運算成長的速度還未趕上天氣變化速度,交叉點還沒到。再加上客戶對氣象資訊速度也愈來愈快,以前可能是前一天更新2至4次,現在需求已經縮短到每10分鐘或每5分鐘更新一次,AI運算成本、運算速度都明顯增加。

此外,社會整體氛圍對風險管理意識也存在差距,相較於歐美講求的責任文化,會先做風險評估,台灣則缺乏「預防優於治療」的思維。從政府到企業唯有愈早導入風險管理機制,才可以在極端天氣下找到彈性空間。


氣候調適起步走 系列報導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