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釋出的數據顯示,歐盟地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自2020年以來在今年第一季回升,但仍低於疫情前排放量。
歐盟統計局為歐盟數據機構,追蹤歐洲交通運輸、製造、商務及家戶等經濟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記錄的氣體包含甲烷、一氧化二氮與二氧化碳,所有追蹤氣體都根據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簡稱GWP)轉換成二氧化碳當量。
歐盟統計局解釋,每種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不一,取決於這些氣體的輻射特性、分子量和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長短。
歐洲溫室氣體排放量自2010年第四季以來呈現下滑趨勢,當季測得之二氧化碳當量為11.87億噸。在2020年第二季時,溫室氣體排放量因疫情影響跌至7.4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低點。
然而,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第三季來到8.43億噸,2021年第一季時則增加到9.73億噸。2022第一季產生了10.29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略低於疫情爆發前的一年(2019年)同一時期的10.35億噸。
歐盟統計局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後的經濟復甦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增加。
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宗來源中包含住宅佔24%、公用事業21%、製造業20%、農業12%及運輸和倉儲的10%。其中排放量增加最多的為運輸、倉儲、礦業和建築。
從地域方面來看,數據顯示出歐盟國中僅有斯洛伐克、芬蘭及荷蘭的溫室氣體排放尚未增加,芬蘭與荷蘭的排放量甚至下降1%和9%,斯洛伐克則是持平。另一方面,排放量增幅最大的國家包含保加利亞的38%、馬爾他增加21%和愛爾蘭的20%。
歐盟統計局指出,溫室氣體排放量等數據將直接影響政治決策與基礎政策考量,包含經濟發展及永續經營。
歐盟已經宣示將在2030年前減少五成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根據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的數據,歐盟在2000年至2020年間,每年平均減少2.8%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然而這些排放量皆已被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所增加的排放量抵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