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對等關稅夾擊,企業減碳壓力擴至供應鏈!專家籲加速節能與綠電採購

加入收藏

碳費、對等關稅與碳關稅議題備受企業關注。(圖片來源:iStock)

碳費、對等關稅與碳關稅議題備受企業關注。(圖片來源:iStock)

為探尋產業減碳解方,全國工業總會25日舉行「產業碳中和聯盟」圓桌會議,聚焦製造業減碳策略。會中碳費、對等關稅及碳關稅成為討論焦點。永灃環境管理顧問溫麗琪指出,越來越多企業已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不僅作為減碳決策的重要依據,甚至開始向供應鏈收取相關費用。

碳費、對等關稅壓力大,高碳排傳產首當其衝

工總帶領的「產業碳中和聯盟」公協會成員數已從30家擴增至143家,今年更新增50家企業加入,期望透過該平台,打造以大帶小合作體系,藉由公協會體系的集結與擴散效應,加速整體產業減碳進程,完成淨零轉型。

工總副秘書長陳鴻文表示,今年有兩大議題備受關注,一為2026年開徵的碳費,以及美國對等關稅。

碳費與對等關稅為產業帶來不小衝擊。工總先前在「2025產業白皮書」中也曾呼籲,碳費應考慮緩徵或減免。陳鴻文表示,雖然緩徵的可能性不高,但環境部已展現降低企業衝擊的意願,部分受對等關稅影響的企業,有機會獲得額外折扣。在高碳洩漏認定上,除了依產業別分類外,若個別企業因虧損、反傾銷或對等關稅衝擊,也能被納入高碳洩漏範疇。

環境部長彭啓明日前出席亞洲碳定價論壇時指出,國內高碳排產業呈現營收M型化。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表現優於往年,受碳費影響相對有限;反之,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產業恐面臨較大關稅衝擊,不排除先暫時給予打折、分期、緩繳等。

對於高碳排產業來說,另一大衝擊則是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溫麗琪引述《金融時報》採訪歐盟執委會獲得的申報資料,歐盟當地廠商提交共1.3萬份報告內,有高達5,000多筆資料登錄顯示來自於台灣,排名第5名。

全國工業總會25日召開產業碳中和聯盟圓桌研商會議,一同商議製造部門的減碳解方。(圖片來源:工總)

全國工業總會25日召開產業碳中和聯盟圓桌研商會議,一同商議製造部門的減碳解方。(圖片來源:工總)

鋼鐵業CBAM壓力浮現,綠電取得成產業減碳難題

從台灣鋼鐵業者申報的永續報告書初步推估,溫麗琪表示,目前國內鋼鐵經濟活動平均每噸單位碳排放量為0.3至2.3 tCO2e,2017年到2021年鋼鐵出口歐盟出口值平均約30億美元,代表歐盟實施CBAM後,可能將增加新台幣14.1到108.4億元的出口成本,占出口值1.5%至11.8%。

為節能減碳,世界銀行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有1,753家公司報告使用內部碳定價,較2021年增長89%。溫麗琪表示,除了採用影子碳價作為決策參考,也有許多企業為增加減碳誘因,實際開始收費,甚至向供應鏈收費,「減碳不能只減自己,還要上下游一起,才能促成公司永續競爭力。」

全球目前有高達80種不同的碳定價制度,溫麗琪表示,歐盟期望藉由碳關稅連接全球碳市場機制,但是價格各國差異大,歐盟排放配額(EUA)平均價格落在2,560元,台灣則是300元,若要與歐盟對接「需要建立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場,或是提高碳費,不然台廠還要繳更多」。

台灣德國萊因技術監護顧問產品經理黃昱閔點出,「節能」則是企業減碳重點之一,目前經濟部已經修法提高企業用電大戶節電率,明年起契約用電容量超過1萬瓩者,每年的節電率需提高至1.5%。

對產業而言,汰換老舊高耗能設備與採購綠電,是推動節能減碳與達成碳中和的主要途徑。不過,會中也有業者反映,在企業已盡力提升用電效率後,綠電往往成為達標的「最後一哩路」,但面臨現有太陽光電案場成本高、效率低,新建案場又屢遭工期延宕,離岸風電簽約等重重挑戰,業者呼籲政府提出更多協助措施。

延伸閱讀》碳費緩徵2年聲浪大!正反觀點一次看,企業低碳競爭力是否受影響?【分析】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