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國際關稅影響,工總呼籲碳費緩徵兩年。(圖片來源:iStock)
環境部:碳費如期上路,兼顧關稅衝擊助產業轉型升級
針對工總的建議,環境部2日稍晚回應碳費仍會如期上路,指出歐洲、亞洲領導國家均重申淨零轉型的目標,未因國際政經挑戰而調整減碳目標。且碳費徵收對象中僅有7家是中小企業,絕大多數中小型製造業並非碳費收費對象,不應以碳費緩徵做為中小企業因應關稅衝擊的說法。
環境部指出,碳費制度以減量為目的,透過優惠費率及高碳洩漏風險係數折扣,補助獎勵低碳投資,協助產業轉型升級。因應關稅帶來衝擊,環境部已將此因素納入高碳洩漏風險考量,目前正與經濟部研議中。
環境部說明,目前總計已收到430廠自主減量計畫,占收費對象9成以上,其中更有67廠(約16%)申請較嚴格指定減量目標。其中外界關注的台電與中油均已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申請,未來可適用每噸100元優惠費率,環境部以2024年的排放量推估,台電、中油需繳納的碳費分別約為6.5億元及1.3億元。
有關工總的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訴求,環境部表示,台版CBAM推動規劃將參考歐盟作法,先從過渡期申報產品碳排放量開始,目前已與水泥公會及業界討論對於產品項目有共識,鋼鐵業已與公會及業界討論,但對於適用產品及申報等尚需進一步討論中。預計將在2026年上半年完備相關法規後,正式啟動試申報,於2027年申報2026年納管產品碳排放量。
人工智慧(AI)新商機與美國關稅成為今年產業關注焦點,各界也密切觀察對台灣的影響。全國工業總會今(2日)發布2025年白皮書指出,隨著AI產業應用快速發展,台灣電力需求持續攀升,8月公投結果也顯示,社會並不排斥核電,未來能源規劃應同時納入化石燃料、再生能源與核能等多元選項。
此外,為降低美國關稅衝擊,工總也建議下半年應凍漲電價,並將碳費徵收延後兩年,以減輕企業負擔。
工總籲重啟核電,儘速完成安檢與併聯規劃
工總今年持續對省市工業會、食品工業、紡織工業、化學皮膠工業、機電工業、金屬工業、一般工業、建材工業、營建工程工業、特區工業等10大產業160個會員公會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註],產業目前認為面臨挑戰最大、最關切的議題,包括缺工(70.5%)、減碳政策(59.0%)、國際經貿(55.2%)、能源政策(52.4%)及產業轉型(50.5%)等5項議題。
在能源領域方面,隨著AI產業與應用快速成長,台灣的電力需求持續攀升。工總指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進度未達預期,相關技術發展也相對緩慢。目前全國用電量約為2,800億度,但包括核能在內的零碳電力僅占447億度。2022年,台灣電力部門碳排放占比高達60.95%,明顯高於韓國、日本及德國等主要製造業國家。
工總認為台灣應重啟核電,點出8月公投結果已顯示台灣社會並不排斥核電,為確保全國供電穩定與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不論化石燃料、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能源類型都應列入考量,規劃最適切能源發電結構。
在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6條修正通過與核三延役公投結束後,工總認為,應儘速推動核電廠完成安檢,並邀集各界研商延役併聯供電的可行性,在安全無虞前提下重啟核電。
下半年電價將於9月底出爐,工總認為,自2022年以來產業電價已經4次調漲,平均漲幅66%,工業電價早已超過台電售電成本,建議電價調整應與整體能源政策同步規劃,今年下半年工業電價不宜調漲。
工總呼籲下半年電價凍漲。(圖片來源:Flickr_JiahuiH CC BY 2.0)
工總:建議碳費緩徵2年,與台版CBAM同步規劃
碳有價時代早已來臨,歐盟CBAM於2023年試行、2026年正式課碳關稅,台灣碳費也將在2026年開始課徵。因應關稅措施,環境部已經提出碳費自主減量計畫申請期限展延2個月,並與經濟部一同商議碳費制度的配套「高碳洩漏風險認定規劃」,以及研擬台版CBAM。
考量全球經濟情勢跟國內產業狀況,因應高額關稅帶來的嚴峻挑戰,除了建議電價凍漲,工總也提議緩徵碳費2年,並呼籲台版CBAM應對齊碳費徵收標準與施行日期。
工總以水泥業跟紙品為例,指出目前台灣CBAM尚未上路,「進口水泥無須繳交碳費,國外紙品進口來台也零關稅,不僅衝擊本土產業競爭力,恐讓國外碳足跡較高的產品取代本土低碳產品,台灣境內碳排將不減反增。」
工總指出,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也正研擬類似措施,台灣若不積極應對,將在國際貿易中失去優勢。
工總呼籲,台灣碳費制度應有周延規劃與措施,此次更期望能放寬「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標準與訂定合理費率基準。工總指出,碳洩漏風險產業評估應該要採用較新的資料,從寬認定高碳洩漏風險產業,以保護國內傳統或脆弱產業。
台灣碳費2026年正式課徵,工總認為,也應公開透明運用機制,讓主要產業公會參與審查與把關,確保資金有效推動減碳、綠色產業發展。針對環境部如火如荼規劃的「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工總則建議不宜在短時間內再制定一套碳定價機制,建議延緩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上路時間,先讓產官學界充分溝通。
延伸閱讀》減碳成本遠高於碳費!彭啓明坦承「每噸300元難驅動減碳」,啟動ETS能改善嗎?【分析】
如今國際局勢不穩定,工總理事長潘俊榮在記者會上強調,有必要由政府帶動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增長,包括「推動危老都更,擴大內需」、「協助業者因應新局下進出口的挑戰」、「解決全面缺工,擴大開放工業部門引進移工」及「檢討能源政策,並穩定工業電價」共4大政策著手。
註:在160份問卷中,有效問卷105份,占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