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馬砂拉越喊話建東協ETS,統一碳市場有什麼優勢?學者提3大發展關鍵

東協過去認為應由已開發國家承擔更多氣候責任,如今已開始積極推動碳定價,推動企業脫碳。

東協過去認為應由已開發國家承擔更多氣候責任,如今已開始積極推動碳定價,推動企業脫碳。(圖片來源:unsplash)

東南亞國家正加速推動碳稅、總量管制碳交易制度(ETS),試圖接軌歐盟原訂2026年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不過政策執行屢屢延宕,進度不如預期,近期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率先呼籲建立東協區域ETS,以提升東南亞碳權價格,希望透過打造統一碳市場應對氣候挑戰。

東南亞推動碳定價機制,時程一再延遲

東協過去認為應由已開發國家承擔更多氣候責任,如今已開始積極推動碳定價使企業脫碳,除了因為身處氣候危機前線,更因世界銀行警告,若不積極應對,未來百年東南亞經濟損失恐達180億美元(約新台幣5,928億元)。

包括泰國、馬來西亞近期都陸續公布碳稅政策希望驅動企業減碳。泰國政府今年1月底批准碳稅政策,針對汽油、航空燃料等產品製造商,徵收每噸200泰銖(約新台幣194元)的碳稅;馬來西亞則計劃自2026年起對鋼鐵與能源產業課徵碳稅,具體稅率仍待公布。

不過東南亞各國在碳定價的推行進度不一,印尼早在2021年立法通過碳稅,每噸排放定價3萬印尼盾(約新台幣60元),但政策施行日期一再延後。雖然該國2023年已啟動ETS試行,初期納管燃煤電廠,並計劃於2025年擴大至燃氣電廠,但碳稅部分仍遲遲未能落實。

除了印尼,越南碳定價進度也持續落後。根據《RECCESSARY》最新年度報告「東南亞綠電市場x全球碳趨勢:2024回顧 & 2025展望」指出,越南預計今年6月將啟動ETS試行期,首階段納管鋼鐵與水泥產業,不過由於監測、報告與驗證(MRV)機制尚未完善,導致進度落後。

儘管越南提出碳定價的構想早於泰國、馬來西亞,但實際進度不如預期,《RECCESSARY》報告認為,越南若要確保碳交易系統今年上路,政府勢必要在短期內加強補足法案細節。

東南亞各國碳定價政策進度總覽,各國在碳定價的推行進度不一,其中新加坡是最早實施碳稅的國家。(圖表來源:RECCESSARY「東南亞綠電市場x全球碳趨勢:2024回顧 & 2025展望」報告)

東南亞各國碳定價政策進度總覽,各國在碳定價的推行進度不一,其中新加坡是最早實施碳稅的國家。(圖表來源:RECCESSARY「東南亞綠電市場x全球碳趨勢:2024回顧 & 2025展望」報告)

碳稅與ETS的推動對東南亞而言不僅是氣候行動,也涉及產業競爭力。隨著歐盟即將全面實施CBAM,東協國家若無有效的碳定價機制,恐將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砂拉越呼籲建立東協ETS,碳市場互通性將成難題

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建立ETS、東南亞各國碳定價進程落後的背景下,馬來西亞砂拉越政府近期呼籲東協建立區域性ETS,拉高東南亞國家的碳權價格。

砂拉越州能源與環境永續副部長哈茲蘭(Hazland Abang Hipni)3月1日指出,東協若能設立區域ETS,將可提高區內碳權的價格,使其進入碳配額市場,屆時每噸碳權價格可達100至120美元(約新台幣3,248至3,898元),相較於目前自願性市場的低迷碳價8至30美元(約新台幣263至988元)更具吸引力。

哈茲蘭表示,全球主要經濟體如歐盟、美國、加拿大、中國及南韓都已建立ETS,東協國家仍以自願性市場為主。他建議,東協可以透過區域ETS制定統一碳定價標準,作為未來的碳稅與碳封存費用提供參考,「我們該對東協各國工業徵收多少碳稅,將能取決於(由ETS主導的)碳定價。」

亞洲地區的碳價水準。(圖表來源:RECCESSARY「東南亞綠電市場x全球碳趨勢:2024回顧 & 2025展望」報告)

亞洲地區的碳價水準。(圖表來源:RECCESSARY「東南亞綠電市場x全球碳趨勢:2024回顧 & 2025展望」報告)

碳移除趨勢研討會

東協統一碳市場萌芽中,學者籲朝3方向發展促成

呼應東協開始出現建立ETS的提議,《RECCESSARY》報告也認為,「儘管東協各國在法案框架的擬定方面有著不同的節奏,隨著國際碳關稅影響的步步逼近,東南亞將加速建立符合全球標準的機制,並展現成為跨境碳交易樞紐的潛力。」

東協過去曾在會議通過區域性策略「東協碳中和戰略」,並提出8項關鍵策略,其中建立互通性碳市場(Interoperable Carbon Markets)被視為其中一個推動區域減碳合作的策略。

然而,要實現統一市場,首先須克服各國發展階段的差異。例如,印尼於2023年ETS,以燃煤電廠為試點;新加坡則在自願性碳市場(VCM)遙遙領先,憑藉金融中心地位吸引大量碳抵換專案。

東協氣候和能源研究計畫ACCEPT II認為,東協各國碳市場在規範與核算方式上存在落差,如何透過標準化與互通機制促進合作成為關鍵,並點出碳權標準化、法規整合、培力與技術支援,將是東協要打造統一碳市場的3大發展方向:

1. 碳權標準化

建立區域框架與統一標準有助於提升市場透明度,並增加碳權在區域及全球市場的吸引力。例如,新加坡近年來積極與國際機構合作,制定嚴格的碳權標準,這些經驗可為東協各國提供參考,進一步推動區域內的標準化進程。

2. 法規整合

東協各國碳市場發展進度不一,法規整合對於跨境交易,以及強制性、自願性市場的銜接相當重要。統一碳核算、排放追蹤及交易規則,不僅能降低國際企業在東協市場面臨的法律障礙與交易成本,也有助於提升市場效率與行政負擔。

3. 培力與技術支援

要推動統一碳市場,東協需強化成員國的能力,特別是對仍處於起步階段的國家。可透過碳監測、報告與驗證(MRV)系統培訓,並設立區域技術支援中心,提供基礎建設與專業知識共享,以提升市場運作效率。此外,推動數位化碳交易平台也是重點,能促進市場流動性與透明度,並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

儘管東南亞各國在碳定價機制上的推動挑戰重重,若東協能成功推動統一碳市場,不僅有望提升碳權價格,還能與國際碳市場接軌。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區域協作與制度創新將成為東南亞低碳轉型的關鍵。

資料來源:日經亞洲馬來西亞星報ACCEPT II《RECCESSARY》年報

相關主題
歐美氣候政策開倒車,對東南亞能源轉型衝擊多大?專家揭2對策強化供應鏈
川普關稅戰》美中角力下東協如何突圍?馬國促光電業結盟,越南加碼低碳能源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