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Stock)
全球石油巨頭近來將東南亞視作新市場,不過這次活動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是要大量吸碳。碳封存逐漸成為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殼牌(Shell)和雪佛龍(Chevron)等企業的潛在數十億美元收入來源,這些公司正面臨全球抑制化石燃料的壓力。
出租儲碳空間增加收入 石油企業部署CCS增優勢
據《彭博社》,在碳排將占本世紀大宗的亞洲地區,印尼和馬來西亞是少數可將捕捉到的CO2有效儲存地下的地方。憑藉充裕資金、數十年注入碳以抽取石油的經驗,以及可重新填滿的枯竭油井數量增加,石油公司已展開市場競爭。
埃克森美孚執行長伍茲(Darren Woods)去(2023)年11月表示,公司已在印尼和馬來西亞「取得封存CO2的專有權」,他當時還稱「氣候變遷這類世界級問題,需要世界級的企業協助解決。」
殼牌已和大馬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簡稱國油)簽署協議,探測可行地點。雪佛龍正研究一項在印尼的項目。道達爾能源(TotalEnergies)也在積極探索東南亞地區的封存潛力。同時,印尼政府2個月快速通過了一項總統令,計劃向碳封存營運商提供獎勵措施。
能源諮詢機構Rystad Energy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主管柏格斯馬克(Lein Mann Bergsmark)表示,「這是一項競賽。愈來愈多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致力於在全球各地獲取空間或權利,儲存二氧化碳。」
對石油公司來說,廣泛部署CCS有如一條救生索,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在2050年前,可保留當今油氣需求的20%,而不會導致全球暖化超出《巴黎協定》設定範圍。如果沒有CCS,油氣消耗需要進一步下降。此外,這也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因為公司可以出租儲存空間。
(圖片來源:iStock)
亞洲排碳大國往外尋儲碳地 東南亞國家可望受惠
目前,需要捕捉的CO2量與可用的儲存空間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這背後有幾項因素,包括捕碳成本高和環保疑慮,地理環境也是其中一項限制。通常有兩種類型的地下空間可填滿CO2,一種是稱作鹽水層的深層、可滲透岩層,另一種是老舊、枯竭的石油和天然氣井,但並非到處都有。
分析師指出,台灣、日本、南韓和新加坡都是亞洲的排放大國,但欠缺可永久吸收足夠CO2的底土構造,意味著他們將需要將其出口到該地區其它地方。新加坡最近指派埃克森美孚和殼牌協助找尋海外地點。
印尼和馬來西亞則被視為合適的「儲存庫」,兩國政府目前也都支持有關計畫。當然,這兩個東南亞國家也有自己的排放需要捕捉和儲存,雅加達政府已宣布,印尼70%的潛在儲存空間將保留給國內排放。
雪佛龍CCUS解決方案總經理斯塔維諾哈(Chris Stavinoha )表示,「你可以把南韓或日本看作正在尋找碳排安置處的龐大市場」。該公司預計這些國家將對有限的可用空間產生「極大興趣」,特別是在東南亞。
Rystad Energy估計2050年前,東南亞的CO2運輸和封存可能產生約160億美元的年收入,儘管這取決於該地區能封存多少的量,而且預估值差異甚大。
印尼提供儲碳業者財務誘因 大馬擬明年制定碳封存法規
埃克森美孚去年與印尼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達成協議,開發價值25億美元的封存設施。道達爾能源在全球CCS部署方面每年投資約1億美元,該數字可能在2030年前增加兩倍。
為了鼓勵市場發展,石油公司正敦促政府加快封存的許可,並補貼開發這些地點的成本。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殼牌和道達爾能源都表示,他們正在和個別政府合作,協助制定該領域的法規。
印尼2月總統大選前幾日,政府發布了一項總統令,將向有意建造用來儲存進口CO2設施的公司提供財政誘因。這些公司將能申請有效期長達30年的許可證。
大馬國油的主管則表示,馬來西亞尚未擁有關於進口CO2的明確法規,但稱要加快此進度有很多推力。該公司正尋求開發三座儲存中心,2030年前每年將能儲存達1,500萬噸的二氧化碳。
大馬經濟部稱目前正研究開發CCUS,該國目標是在2025年首季制定有關CO2進口和封存的立法草案。馬來西亞預計擁有的儲存空間將超出其需求,將其出租可望減少對政府補貼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