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交所經濟誘因推動企業減碳 碳權成綠色轉型新利器

排碳有價時代來臨,繼新加坡、日本等率先在亞洲推動碳權交易,台灣於去(2023)年8月成立碳權交易所,同年12月啟動國際交易平台。今(2024)年下半,國內減量額度平台即將上線,透過經濟誘因加速企業減碳。台灣以出口貿易為主,屬全球供應鏈減碳重要一環,碳交所嚴謹把關碳權品質,並採安全交易機制,提供可靠的碳權採購管道,成為企業綠色轉型之助力。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與經理蔡旻樺接受《Reccessary》專訪(攝影:陳又嘉)

借鏡新加坡CIX及供應商建議 台灣碳交所提供在地化服務

碳交所隨《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而成立,從籌備到掛牌僅半年多時間,並於同年底順利完成首批交易,重要推手是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率領的專業團隊。從證交所轉戰碳交所,田建中認為,碳交易是一項有意義的挑戰,對減碳的使命感凝聚了整個團隊。儘管初期尋找買賣雙方困難重重,但隨企業對碳權交易逐漸接受,再辛苦也值得。

由於《氣候法》相關子法尚未完備,碳交所目前以自願性碳權為主。田建中強調,雖然是自願性,但實際上是「被自願」,企業早面臨國際品牌的供應鏈減碳壓力,有些企業也已在海外採購碳權,如今隨我國碳交所成立,提供在地化服務,企業採購碳權更具成本效益。

碳交易是全新領域,與證券市場大不相同,團隊在設計交易機制時付出大量心思,借鏡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及CBL全球碳排抵銷期貨規則,廣納國際供應商意見,進行相應調整。碳交所經理蔡旻樺舉例,CIX此前要求賣方在上架前10天將碳權移轉至交易所帳戶,我國碳交所則是前2天即可,讓供應商保有流動性,致力在保障國內買家和吸引國際供應商之間取得平衡。

碳交所參考各國作法設計交易機制頗花心思(攝影:陳又嘉)

交易啟動4個月買家數已約120 子帳戶交易有利中小企業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以美元計價,並用「信託帳戶」方式保障買賣雙方交易安全,有利接軌國際。為鼓勵中小企業參與,採「子帳戶」架構,由碳交所開立主帳戶,為買方省下至海外開戶的行政成本及帳戶維護費用。在碳交所開戶跟在銀行開戶不同,不是當天就能開通使用,須經過約一個月審查,但與其它國際機構2至3個月相比已算快。企業開戶須具備工商登記、外幣帳戶、財力證明等資料,蔡旻樺分享,申請流程對企業而言並非難事,重點在於要先解決內部「前置作業」,因為企業須針對碳權,建立新的採購流程或業務模式。

碳交易平台上線僅4個多月,申請買家數已約120間,中小企業約占半數,涵蓋能源、石化、電子、金融等各領域。對比2021年成立的CIX,買家迄去年7月累計約1,100多間,台灣碳交所潛力可期。田建中表示,現階段要務是將上架商品完備化,滿足國內企業需求,依不同用途提供合適碳權。

碳權是碳管理最後一步 碳交所嚴格把關破除漂綠疑慮

為確保碳權品質,碳交所具嚴格篩選標準,根據蔡旻樺,首先須是黃金標準(GS)和Verra兩大國際認證機構核發之碳權,減量效益已實現,符合三項以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此外,碳權年份應在五年內。目前上架專案,包括太陽能、風力、沼氣發電和潔淨水源項目,也在評估中南美洲的植樹造林專案,並已排除爭議性碳權,如REDD+(減少濫伐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排放)和爐灶碳權。

田建中樂見碳權市場可望趨於良性發展(攝影:陳又嘉)

面對漂綠質疑,田建中強調,碳權是碳管理的最後手段,碳交所並非鼓勵企業買碳權解決排碳問題,而是提供一項解方。他指出,漂綠是只買碳權但不減碳,但《時代》雜誌報導,採購碳權公司更具環境意識,在自身減量的投資上,是沒買碳權公司的3倍,制定SBTi等科學減量氣候目標比例也高3.4倍。此外,隨ISO 14068碳中和管理標準於去年底公布,為全球產品達成碳中和提供統一原則,明訂「先減排,再增匯,最後才抵換」路徑,田建中預期碳權市場走向良性發展。

他認為,把碳權貼上有色標籤,恐阻礙企業經營及碳中和實踐,再加上台灣以製造業為大宗,排碳密度亞洲最高,減碳相對困難,未來在要求趨嚴下無法完全脫離碳權。例如半導體業競爭的2奈米製程中,台積電雖然革新極紫外光(EUV)技術,但耗電量和碳排也增加,在減碳到極限後,勢必要搭配碳權。目前全球自願性碳權存量,僅占每年化石燃料總排放量一小部分,若要求所有產業達成碳中和,碳權遠遠不夠,企業若有碳權計畫,可提早布局。

台灣碳交所台北辦事處(攝影:陳又嘉)

盼擴充產品完善交易制度 推廣教育訓練培養碳權人才

國內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平台預計年底推出,企業自身減量經環境部認證後可在國內交易,提供企業抵減碳費,或用於環評抵換。這將使碳不再只是成本,而是良性經濟機制,成為推動台灣企業減碳的有效誘因。田建中表示,台灣因製造業繁盛,減量計畫多,比起他國更適合推動此機制。碳交易最終目的是促進減碳,田建中強調,極端氣候影響遠大於我們想像,台灣應以全球思維面對減碳挑戰,而碳交易將是關鍵的解決工具。

展望中長期目標,碳交所將配合碳費等政策,完善交易制度。在國際碳權方面,計劃開發自然碳匯專案,擴充碳權產品的完整性與多樣化,並與學界合作,利用科學方法篩選優質碳權。教育訓練也是碳交所主要業務之一,計劃與國際機構合作,拓展ESG、氣候相關認證課程,培養碳權人才。田建中透露,無論是與英國標準協會(BSI)合作的培訓,還是與國內大學合辦的講座,從基礎知識到專業解析,參與度都相當踴躍,顯示碳權已是當代熱門話題。

從全民電廠到綠電交易!陽光伏特家如何靠精準分析用電收服百家客戶?
艾涅爾電力樸實路線闖出優勢 目標成為綠電整合量最大售電公司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