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鑫能源執行長陳必揚對台灣太陽能市場前景持樂觀態度。(攝影:林柏宇)
「老實說,我們現在缺的不是蓋太陽能廠的土地,如果發放許可的速度可以快一點會更理想。」永鑫能源執行長陳必揚接受《RECCESSARY》專訪,透露政府對於太陽能案場態度較嚴謹,呼籲加快審批腳步,並首度揭露永鑫與Google等國際大型企業合作過程。
2012年成立的永鑫能源,是台灣首批進軍日本市場的太陽能系統商之一,早期專注在太陽能EPC(Engineering設計、Procurement採購、Construction施工)服務,從屋頂型太陽能開發到大型地面光電,先後受到澳洲麥格理資本(Macquarie)青睞共同設立合資公司,2022年吸引美國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挹助成為全資子公司,跨足儲能、充電樁領域,還與美國科技巨擘Google兩度合作,可說是台灣最國際化的太陽能系統開發商。
永鑫能源獲Google青睞,5年內兩度合作
永鑫在2019年與Google展開第一次合作,當時是台灣電業法修正案通過後,開放企業可直接向獨立電廠購買再生能源的首例,也是Google在亞洲的首宗再生能源交易。永鑫身為合作伙伴之一,在台南漁電共生案場架設4萬個太陽能板,供應Google台灣資料中心的營運。對照當時的合作是單一案場,與第二次大不相同。
2024年7月,Google宣布投資永鑫在台佈建1GW(百萬瓩)的太陽能,實際上雙方簽署的是合作架構,得要等有較成熟的案子,才會進一步敲定價格等商業條件,「包括我們要怎麼開發、報酬率多少、綠電要賣多少,如果全部符合需求,Google就會支持我們。」預計第一階段在3年內交付300MW(千瓩)。
陳必揚指出,雙方合作的太陽能計畫沒有類型限制,「Google要的是綠電憑證以及供電量,且希望能買到比較有競爭力的價格,」但他沒有透露可能的售價,而是強調「一定是雙贏的條件,不可能虧錢賣綠電。」此外,Google在台灣的土地,也有意透過永鑫協助開發太陽能,藉此買到更多的綠電。
永鑫能源位於嘉義的一座地面型太陽能案場。(圖片來源:永鑫能源)
跨國企業點名合作,永鑫接軌國際有3優勢
對於永鑫多次被大型跨國企業點名合作,陳必揚認為有3大原因。他先是感謝之前的團隊有遠見,要求公司內部文件、資訊非常透明,且一直以來與頂尖的會計師、律師事務所配合,減少跨國合作法規上的障礙,「只要有合規問題、一些文件不齊全、看起來無法搭配的東西,他們是不可能投資的。」
他第二個提到的是團隊文化,包括公司關鍵領袖(key leadership)配合度高,能接受新想法且具有國際觀,「讓外資對我們比較自在(comfortable)一些」,成為公司的一大競爭優勢。
最重要的是,公司的成長潛力被看見。「我們證明給大家看自己的實力,從一個小小的幾MW的公司,到現在綠電開發規模累積超過1GW。」根據母公司貝萊德再生能源投資規劃,預計在台灣投入4.67億美元(約新台幣149.4億元),規模在整個亞洲地區僅次於韓國。
接下來,永鑫將持續以漁電共生的太陽能案場為主,預計明年有3座開始商轉,另外也要開發屋頂型及地面型;充電樁的部分則透過投資源點科技(EVOASIS)拓展市場;另外也已經向經濟部遞交售電業執照申請,預計明年初啟動交易,鎖定中小型企業的綠電需求。
永鑫能源執行長陳必揚認為自家企業受到外資青睞有3個原因:資訊透明、團隊文化、成長潛力。(攝影:林柏宇)
新政府上任過渡期,永鑫籲加快審查腳步
展望明年太陽能的市場前景,陳必揚持樂觀態度,他表示一方面是因為台灣愈來愈了解綠能,需求只會愈來愈多,且政府設定太陽能目標在2025年達到20GW,目前還有7GW的缺口;另一方面是可開發土地多,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有信心未來產業會發展得更好。
只是他也發現,新政府上台後,對於光電計畫審查較謹慎,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溝通協調,尤其地方政府標準不同,書信文件往來曠日廢時,導致「過去從開始申請到拿到施工許可的時間大概在一年以內,現在都要超過一年,造成許多計畫延宕。」
陳必揚歸咎原因,除了新舊政府風格的不同,他還點名以不法手段,從再生能源開發圖利的「綠電蟑螂」,打壞綠能產業的名聲,「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對開發商信心造成打擊,進而延誤綠電供應的時程。
隨著外國資金挹注、併購,永鑫在短短10年內,從專注發展太陽能的台灣業者,到成為百分百的外資企業。本身是新加坡人的陳必揚,也已在台灣工作9年時間,他十分看好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潛力,透過貝萊德的資金支持與國際經驗,永鑫將持續投資台灣的淨零、減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