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導入儲能,並非只是購買設備,而是一連串橫跨營運、財務與策略思維的漸進式決策過程。(圖片來源:聯合再生能源提供)
編按:台灣淨零排放政策持續推進,企業面臨電力成本上升、供電穩定性等壓力,儲能因此逐步從再生能源的附屬品轉變為提升能源自主的重要設施。太陽能廠聯合再生能源從企業實務出發,拆解儲能系統(ESS)的導入流程、技術選型與運營管理策略,並分享實際案例與政策觀察。
隨著淨零排放政策推動,台灣企業面臨經濟與政策雙重壓力──不僅要因應用電成本上升與電網韌性挑戰,也需回應碳盤查、用電透明化與永續績效揭露等規範。國際近期也頻傳電網穩定議題。今年4月,西班牙與葡萄牙的跨國電網因電壓調節失衡引發大規模跳電,再度凸顯區域電網彈性與調控機制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對儲能系統(Energy Storage System, ESS)的需求日益提升,特別是以削峰填谷、備援穩定為主的「表後儲能」應用,正逐漸從再生能源的附屬配套,轉變為保障營運持續、實現能源自主的重要基礎建設。
在企業實務操作上,導入儲能並非單純設備採購,而是一項涉及高度技術整合與大量前期投資的系統性工程。本文將從企業角度出發,聚焦在儲能導入流程,剖析實務中常見阻力與可行對策,協助企業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掌握關鍵機會。
從被動因應到策略部署:企業為何需要儲能?
在企業能源管理策略中,儲能的角色正從「備援系統」轉為「彈性資產」,特別是對用電量大、尖峰時段電費負擔重,或希望提升自發自用綠電比例的企業而言,儲能可協助:
- 削峰填谷:降低尖峰需量、節省電費
- 供電穩定:對應電網波動與突發停電情境
- 能源自主化:提高綠電使用率,搭配再生能源優化負載調度、參與台電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等
- 參與電力交易市場:如日前輔助服務等,創造潛在收益
根據經濟部與台電規劃,2025年電網端儲能設置目標達 1,000 MW(千瓩),其中由台電自建 160 MW,其餘 840 MW 透過市場機制開放民間參與;另搭配發電端儲能目標 500 MW,總體佈建規模上看 1,500 MW,並預期於 2030 年擴增至 5,500 MW。這顯示儲能不僅是配合政策,更將成為能源基礎建設的一環。
不僅如此,生成式人工智慧(AI)、高效能運算(HPC) 與資料中心對電力穩定與「不斷電」的需求迅速上升,也正在推動儲能成為科技基礎建設的一部分。生成式 AI 的算力需求對供電連續性的要求極高,使企業與園區對備援電力與電力即時調節能力的期待水漲船高,這波用電潮也進一步帶動海外與台灣儲能系統的討論與投資熱度。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能源與人工智慧報告(Energy and AI)指出,全球資料中心在2024年約占總電力消耗的1.5%,而到2030年預估將成長一倍以上,達到約945 TWh(太瓦時)。
隨著企業關注度升高,也需正視市場現況與參與限制:直至今年8月上旬,台灣動態調頻備轉輔助服務(dReg)市場的儲能參與容量已達 809 MW,遠超過台灣2025年的目標,市場出現供需失衡的狀況,讓不少業者難以回收成本。
dReg 原為電網穩定所需的重要調頻機制,需仰賴可即時反應的儲能系統協助維持頻率平衡。但當供遠超市場需求時,即便技術合格、設備已建置,參與者仍可能無法取得實質收益。對企業而言,這代表導入時機與機制穩定性必須更謹慎評估,並搭配其他應用場景平衡報酬風險。
企業導入儲能3階段:從目標評估到系統優化
導入儲能,不是購買一套設備那麼簡單,而是一連串橫跨營運、財務與策略思維的漸進式決策過程。以下為常見的三階段架構:
第1步|需求評估與目標設定
企業應從用電數據出發,掌握自身的用電輪廓(例如每日尖峰負載、契約容量使用狀況、與綠電結合程度),接著再明確設定導入儲能的目的:是否要降低契約容量?是否有中斷營運風險需備援?是否規劃進一步參與需量反應或電力交易平台?不同目標將決定儲能設計與效益模型,不同企業間差異甚大。
第2步|選擇適當技術與系統設計
在釐清目標後,企業需根據用電特性與空間條件,選擇適當的儲能技術(如鋰電池、液流電池等)、容量大小、佈建位置與電力接入方式。此階段亦涉及消防法規、電力設備檢測、土地使用等工程整合問題,建議企業尋求具備系統整合經驗的能源技術顧問或解決方案提供者,協助從設計到驗收一條龍規劃。
第3步|系統安裝與運營管理
儲能建置完成後,企業仍需投入營運與維護資源,透過能源管理系統(EMS)即時監控充放電行為、預測用電尖峰、配合電價變動優化儲能策略,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同時也要管理電池衰退、備品更換、保險與安全等長期風險。
儲能的角色正從「備援系統」轉為「彈性資產」。(圖片來源:聯合再生能源提供)
現實挑戰與對策:企業最常遇到的3大問題
在台電動態備轉輔助服務(dReg)已超額認列、短期內市場已趨飽和的情況下,表前儲能暫留待政府推進下一階段政策與市場設計。因此,企業現階段多聚焦於導入表後儲能,用以提升用電自主與備援韌性。然而,在實務推動上,企業往往面臨以下3大挑戰:
1. 安全疑慮
企業主普遍擔憂電池系統的熱失控與火災風險,尤其在缺乏足夠案例與明確指引時,更加重安全顧慮。因此,企業在建置時應妥善設計通風、監控與防災措施,確保符合主管機關訂定的消防法規,把關安全風險。
2. 投資回收年限長
儲能系統初期投入金額較高,預期可回收年限約為六年,若缺乏足夠的電價差或削峰填谷效益,回收期往往超過企業可接受門檻。因此,部分企業於建置時會採取「分階段建置」、「與太陽能案場整合」或「引入 ESCO (能源技術服務)模式」等方式,以分攤成本與風險;另也有企業透過參與電力市場交易賺取額外營收、調整契約容量、離尖峰電價差、避免超約等方式,達成節費並縮短回收期目標。
3. 廠內設置空間受限
廠區腹地有限或已有機電設備設施者,常面臨儲能系統難以佈建的困難。此時則建議企業可從機房整合、模組化設計或樓頂部署等方向著手,尋求彈性解決方案。
從長遠來看,儲能並非孤立的投資選項,而是企業掌握能源自主權、提升營運韌性、乃至邁向淨零轉型的關鍵節點。隨著政策推動與 AI 基礎建設需求同步升溫,儲能正加速從選配升級為能源基礎建設,不僅企業積極導入表後儲能優化內部用電,政府亦透過台電擴大推動電力市場參與機制,深化民間投入。
聯合再生能源今年亦完成表後儲能示範案場建置,搭配既有表前儲能資源,逐步建立起前後端並進的儲能實力。其中,位於台南的表前儲能案場,亦於 2024 年花蓮強震期間參與調頻,支援穩定電力,展現儲能在電網韌性提升與企業角色參與上的雙重價值。因此,企業若能從策略出發、審慎評估並彈性部署,儲能將不只是節能工具,更是跨越能源轉型門檻的關鍵橋樑。
※ 本文為聯合再生能源投書。原文標題:〈儲能不是選配,而是企業轉型關鍵:導入儲能的三步驟與挑戰解析〉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RECCESSARY》的立場)
《RECCESSARY》長期徵稿,針對新能源、減碳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reccessary@gmail.com,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