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环保署警告当地企业别「漂绿」,也就是营造企业友善环境的虚伪形象,同时隐瞒温室气体排放等负面影响。
环保署鼓励企业透过准确的碳盘查追踪排放量,并建立第三方查验机构查证,随着《气候变迁因应法》(Climate Change Response Act)在2月15日上路后,这些行动更显重要。
环保署表示,各级政府和事业可自行或联合共同提出自愿减量项目以取得减量额度,取得之后可以移转、交易或拍卖给有需求者。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将常见的漂绿分为两类:一是「选择性的信息揭露」,企业只揭露其生产活动对环境有正面影响的讯息,且忽视对环境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讯息,如纸制产品取材自永续森林就贴上「绿色标签」,却故意忽视生产过程的其他行为,像是用氯漂白纸张和造纸厂能源消耗,恐怕涉及欺骗。
第二类是「象征性的行动」,仅做表面上对于其形象有正面帮助的象征性作为,却忽略解决实质问题,如某家时尚品牌捐款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却没解决其供应链的童工问题。
为了防止企业漂绿,台湾环保署实行二大策略。第一,对于减量额度(碳权)之审核必须符合可量测、可验证、可报告(MRV)之原则,以确保实质减量。第二,环保署已委托金管会成立并管理碳交易,环保署将负责监管并调整减量额度,以实现2050净零碳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