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丹娜絲颱風農損近16億元,重創文旦柚產區。(圖片來源:台南市政府)
每年都可能是餘生最涼夏天,2024年全球均溫已突破1.5°C警戒線,將伴隨更頻繁且劇烈的氣象事件。《RECCESSARY》推出「氣候調適起步走」專題系列報導,分析台灣的氣候調適政策路徑與挑戰,也為企業剖析,透過氣象資訊可把握的機會跟商機。
氣候變遷愈演愈烈,熱浪、暴雨、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頻傳,根據英國倫敦證交所研究,為因應氣候災害,2024年與氣候調適相關的解決方案,為全球增加1兆美元(新台幣30兆元)的收入。在氣候風險日益攀升的當下,台灣該如何走向氣候調適,企業又能從中找到哪些機會?
從風險到建構韌性,氣候調適成國土規劃新關鍵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天氣事件持續惡化,國土與城市規劃都必須兼具前瞻性與韌性,需藉由跨部門跟資訊共享,有助強化氣候調適量能。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指出,所謂的氣候調適就是在建構「韌性」,早在1970年代韌性一詞就已經出現,但到了2015年《巴黎協定》架構出來後,再度受到重視。
全球升溫後伴隨更難以預測的氣象。他指出,「智庫其中一個研究核心就是透過氣候服務(Climate Service),協助企業與政府將氣候、氣象資訊運用到決策中,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提升舒適性。」氣候調適更是在難以避免風險的情況下,透過周延準備降低衝擊,包括80%災害預防準備、10%即時應變與10%災後復原能力。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接受《RECCESSARY》專訪談及氣候調適議題,他說明氣候調適為「長期的防災」,調適就像是預防癌症,是一種長期累積的過程,防災則像治療感冒,調適需要10年、20年以上的規劃,成果不會在短期內顯現。
調適是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更劇烈的氣候衝擊做準備,需要時間累積,彭啓明點出,必須先做好基本的防災,才能談長期調適。「如果連短期颱風來襲都不知道如何應對、連感冒都治不好,就不可能談氣候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