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調適起步走1》從防災到氣候調適,政府與企業如何降低極端天氣衝擊?

7月丹娜絲颱風農損近16億元,文旦柚子損失最多。(圖片來源:台南市政府)

7月丹娜絲颱風農損近16億元,重創文旦柚產區。(圖片來源:台南市政府

每年都可能是餘生最涼夏天,2024年全球均溫已突破1.5°C警戒線,將伴隨更頻繁且劇烈的氣象事件。《RECCESSARY》推出「氣候調適起步走」專題系列報導,分析台灣的氣候調適政策路徑與挑戰,也為企業剖析,透過氣象資訊可把握的機會跟商機。

氣候變遷愈演愈烈,熱浪、暴雨、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頻傳,根據英國倫敦證交所研究,為因應氣候災害,2024年與氣候調適相關的解決方案,為全球增加1兆美元(新台幣30兆元)的收入。在氣候風險日益攀升的當下,台灣該如何走向氣候調適,企業又能從中找到哪些機會? 

從風險到建構韌性,氣候調適成國土規劃新關鍵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天氣事件持續惡化,國土與城市規劃都必須兼具前瞻性與韌性,需藉由跨部門跟資訊共享,有助強化氣候調適量能。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指出,所謂的氣候調適就是在建構「韌性」,早在1970年代韌性一詞就已經出現,但到了2015年《巴黎協定》架構出來後,再度受到重視。 

全球升溫後伴隨更難以預測的氣象。他指出,「智庫其中一個研究核心就是透過氣候服務(Climate Service),協助企業與政府將氣候、氣象資訊運用到決策中,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提升舒適性。」氣候調適更是在難以避免風險的情況下,透過周延準備降低衝擊,包括80%災害預防準備、10%即時應變與10%災後復原能力。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接受《RECCESSARY》專訪談及氣候調適議題,他說明氣候調適為「長期的防災」,調適就像是預防癌症,是一種長期累積的過程,防災則像治療感冒,調適需要10年、20年以上的規劃,成果不會在短期內顯現。

調適是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更劇烈的氣候衝擊做準備,需要時間累積,彭啓明點出,必須先做好基本的防災,才能談長期調適。「如果連短期颱風來襲都不知道如何應對、連感冒都治不好,就不可能談氣候調適。」

把氣候風險融入長期營運,國內調適從高溫著手

在台灣的氣候調適作為中,根據2023年行政院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鎖定7大長期目標,包括維生基礎設施韌性、水資源、國土安全、防災海岸、能源供給、農業與生物多樣性跟醫療衛生防疫,涵蓋多面向。

在國際間,根據全球水資源經濟委員會(GCEW)統計,9成極端天氣與水有關,凸顯透過水資源進行氣候調適的重要性。彭啓明表示,水資源規劃跟風災、天災等議題息息相關,因此水利署是政府單位中,調適成功案例最多的部門,且水利建設屬於長期規劃,需要長遠規劃布局,為政府提供良好示範。

氣候調適由環境部總體督導和推動,現階段先從民眾關注的高溫議題著手,再延伸到颱風、寒害等。環境部6月已經攜手企業、民間團體成立「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藉由跨部會、公私協力對抗炎熱夏季。

氣候調適不僅是科學問題,也是一種「認知轉向行動」的過程,需要將氣候資訊、風險融入日常決策、營運和長期規劃中,才能建立更具韌性的社會。彭啓明點出,「選擇高溫是因為它對大眾有感,衝擊直接且劇烈,是推廣氣候調適的第一步。」 

環境部也與科技部合作建置大型氣候情境資料庫,讓大眾更容易使用與了解未來的氣候情景模擬。彭啓明指出,首要任務是讓大眾清楚理解未來氣候可能造成衝擊,鼓勵大家做出準備,而不是製造恐慌。

產官學研更需要協力合作,打造氣象產業價值鏈。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前署長程家平點出,氣候變遷調適8大領域、減量6大部門與淨零轉型12關鍵戰略,都需要氣候服務資訊支援。

程家平指出,世界氣象組織已經在2018年以氣候服務價值鏈概念,盼政府與民間協力,推動全球氣象產業發展。(表格資料來源:世界氣象組織)

程家平指出,世界氣象組織已經在2018年以氣候服務價值鏈概念,盼政府與民間協力,推動全球氣象產業發展。(表格資料來源:世界氣象組織

缺乏經濟誘因與財務模型,氣候調適落地挑戰多

儘管雖然各界對氣候變遷和極端天氣的認知越來越高,但要轉化成「具體行動」將調適方案落實,還存在不小挑戰。彭啓明點出,氣候調適為長達幾十年的規劃,往往超越任何政治人物的任期,導致政策推動、爭取預算上的困難。

相較於有碳定價法遵和供應鏈驅動的淨零減碳,以及較為即時的防災,調適缺乏明確的推動力,往往等到問題真正發生才願意投入。彭啓明舉例,在全球的氣候科技投資中,調適相關的計畫僅占1~2%,遠低於占比8成的減碳及循環經濟。 

另一個限制因素則是財務金流。國泰金控長期關注氣候議題,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指出,自然領域、生物多樣性等氣候調適議題效益難以量化,不同於太陽能、離岸風電等有明確收益,氣候調適主要是分散式的個別專案,至今仍缺乏成熟可擴展的財務模型。

李長庚指出,「氣候金融有很明確的資料基礎與工具,氣候調適仍有不確定性」,許多在地社區資料不足,難以評估成本、風險與效益,導致計畫難以落實。未來若要逐步商業化,他建議,未來可以從小範圍、區域示範開始,若以水資源氣候調適為例,可逐步拆解觀察特定區域水資源有無浪費,逐步建構可複製的規模。

環境部則規劃,將碳費收入將用於減緩與調適措施,期望更多經費在調適工作上。

氣候調適除了由上往下政策推動,由下而上也具有推動力。趙恭岳表示,社區為本調適就是由下而上的在地化調適方式,透過提供訓練和協助社區評估並產出調適方案。企業端也同樣具有參與空間,氣候服務、綠建築節能、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等都是一例。

趙恭岳表示,當企業將氣候相關資料應用於決策,可協助企業減少風險成本,善加利用氣象資訊甚至能提升收益。

以綠建築為案例,建築部門占所有用電30%,是僅次於工業部門的第二大耗電戶,也是重要的減量領域。趙恭岳舉例,英國和澳洲已有類似機制,要求開發商針對開發案評估生物多樣性淨增益(Biodiversity net gain,BNG),確保計畫對自然環境有正面影響,有些甚至要求在未來30年內增加10%。

氣候調適是複雜、跨部會與長時間的議題,協助人類在面對氣候變遷、極端天氣時可以更有餘裕,提升社會韌性,因此除了政策帶頭,也需要企業、社會共同參與。


※ 面對極端天氣挑戰,企業該如何因應?《RECCESSARY》全新專題「氣候調適起步走」每日推出一篇深度報導,從政策解析、官員專訪到產業觀察,一起看見企業的轉型契機,歡迎持續追蹤關注。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