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新聞
2025-01-14

洛杉磯野火重創碳抵換林地,極端氣候釀成的「天候鞭笞」為何加劇災情?

美國加州洛杉磯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野火災情,數萬居民被迫撤離家園。有科學家指出,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天氣是主因之一。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在極度潮溼與乾燥之間快速變化而形成的「天候鞭笞」(weather whiplash)現象,可能進一步增加全球野火發生的頻率。
2024-12-31

【圖解】自然碳匯有哪些?如何轉換碳權?一文掌握「二氧化碳倉庫」的關鍵要素

台灣自2025年起徵收碳費,預料將推動碳權交易的發展,而碳權來源之一的自然碳匯,被列入台灣2050淨零轉型關鍵戰略,是國家永續發展的核心之一,《RECCESSARY》一文帶您認識碳匯。
2024-12-23

台灣大復育紅樹林,一株花千元!藍碳方法學為何是台灣淨零的新機會?

為了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台灣大哥大積極投入固碳工作,12月初更與中興大學攜手合作紅樹林復育藍碳計劃,在廢棄魚塭種植3000株紅樹林。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目前種一株紅樹林要花一千元台幣,期望未來能逐步降低成本,不僅能擴大生物多樣性效益,還有機會將成功經驗複製到台灣其他地區,並出口東南亞。
2024-12-23

泰國減稅拚藍碳商機!紅樹林復育符合4條件,2025年起免繳土地稅

紅樹林的固碳能力是熱帶森林的3至5倍,泰國政府看好其龐大碳權潛力,近期為此修訂稅法,計劃2025年起免除紅樹林等綠地的土地稅,希望藉此加速達成2031年復育8萬公頃紅樹林的目標。
2024-12-13

東協碳市場潛力達97兆元!專家提6建議釋放脫碳動能,哪種碳權最具前景?

東南亞國家的龐大碳市場潛力仍待開發。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過去15年間,東協地區提供的碳權僅占全球市場的7%,但隨著市場擴展,東南亞碳市場預計在2050年將達到最高3兆美元(約新台幣96兆元),並可創造1,370萬個新工作職缺、年減少11億噸當量碳排放。
2024-12-06

台灣大助台江廢魚塭變藍碳庫,首創「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為何特別?

提升自然碳匯是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策略。台灣大哥大昨(5日)宣布啟動「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明年起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的廢棄魚塭種植3,000棵紅樹林,並打造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這項為期3年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實驗預計每公頃每年可吸收77公噸二氧化碳。
2024-10-09

森崴跨足森林碳匯!旗下元杉森林打造首宗自願減量造林,估獲5.7萬噸碳權

國內首宗大規模森林碳匯案例出現在台東池上,森崴能源今(9日)與財政部及中興大學簽署國土自願減量專案委任合約,計劃在台東池上72公頃土地上造林,投入森林碳匯。預計該專案可實現近5萬7,000噸的減碳量(碳權)。森崴能源總經理胡惠森也喊出未來要把造林目標擴大至1,000公頃。
2024-10-07

海草床固碳潛力大!台灣「海洋碳庫」卻面臨衰退危機,問題出在哪?

台灣的海草生態系統近年在氣候變遷、人為開發的威脅下,面臨著嚴峻的衰退危機。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劉弼仁指出,全球已失去了29%的海草,未來100年預估將再失去30~40%的藍碳生態系。
2024-09-20

海藻吸碳效果達森林20倍,還能改善漁民生計?看越南怎麼挖掘藍碳新商機

在自然碳匯領域中,除了經常討論的森林綠碳,以海洋生態為主的藍碳也逐漸受到關注。尤其部分藍碳的固碳能力甚至優於綠碳,因此被視為碳權市場的新寵。越南擁有超過3,000公里的漫長海岸線,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正積極開拓藍碳新商機。
2024-07-16

台灣首例造林碳匯專案!水利署「東埔蚋溪專案」通過註冊,將取得605噸碳權

經濟部水利署取得台灣首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註冊!水利署以「東埔蚋溪綠美化場地植樹」案場向環境部提出註冊申請,12日經審查通過,完成台灣首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註冊。該專案造林面積約2.25公頃,預計30年可取得減碳額度約605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碳權。

立即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掌握全球熱門綠能話題。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