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灣大助台江廢魚塭變藍碳庫,首創「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為何特別?

台灣大「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選址在台江國家公園所劃設的城西濕地特別景觀區,將涵蓋「復育物種」、「生態效益」、「跨領域合作」3大關鍵內容。

台灣大「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選址於台江國家公園所劃設的城西濕地特別景觀區,將涵蓋「復育物種」、「生態效益」、「跨領域合作」3大關鍵內容。(圖片來源:台灣大哥大)

提升自然碳匯是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策略。台灣大哥大昨(5日)宣布啟動「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明年起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的廢棄魚塭種植3,000棵紅樹林,並打造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這項為期3年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實驗預計每公頃每年可吸收77公噸二氧化碳。

全球首創復育計畫,提升紅樹林碳吸存、碳移除能力

台灣大5日與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及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簽署「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ESG合作備忘錄,攜手推動「台灣大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

台灣大表示,此計畫為全球首創,結合紅樹林復育、複合式養殖及奈米科技,將魚塭養殖廢水轉化為促進紅樹林生長的養分,顯著提升紅樹林的碳吸存能力,碳移除能力提高至少4倍。預計每公頃每年可吸收高達77公噸二氧化碳,同時改善水質、固灘護堤並豐富當地生物多樣性。

台灣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經理劉麗惠表示,台灣大期望成為藍碳領域的實踐先行者 「台灣大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將活化台灣西南沿海廢棄的鹽田與魚塭,提升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未來將結合沿海社區培力,展示紅樹林保護與復育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貢獻。

台灣大5日與國家公園、研究團隊代表共同簽署「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ESG合作備忘錄。

台灣大5日與國家公園、研究團隊代表共同簽署「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ESG合作備忘錄。(圖片來源:台灣大哥大)

結合跨領域研究團隊,台灣大藍碳計畫盼減緩氣候變遷

「台灣大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預計於2025年啟動,由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擔任計畫主持人,並有來自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大生命科學系與地質系、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等9家機構的15位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將在台江國家公園城西濕地特別景觀區的廢棄魚塭種植3,000棵紅樹林,打造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

台灣大指出,選址地也屬於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竹筏港水鳥保護區,是台灣重要的濕地保護區。計畫將栽種包括欖李與五梨跤等台灣沿海原生紅樹林植物,這些物種分布於河口及沼澤地,具備強大的碳匯與生態調節功能。

為期3年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實驗,將以量化統計紅樹林碳吸存量、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團隊將在底土中添加氮等營養鹽,模擬養蝦魚塭的豐富營養環境,促進紅樹林生長。同時運用奈米科技抑制底土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提高碳匯效率。

台灣大董事長蔡明忠表示,這項計畫不只是一項工程,更是一場與自然的對話,是科技與生態的結合。計畫將透過大自然中最有效的碳捕捉器之一的藍碳,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希望有效減緩氣候變遷,也同步實現土地活化、國土保育,邁向2050年生物多樣性「淨正向衝擊」等目標。

《RECCESSARY》台灣綠電與碳市場發展論壇

相關主題
每年有害環境補貼增至2.6兆美元,超過4成流向化石燃料產業
計劃來場綠色旅行?旅遊網站Tripadvisor揭曉2024全球最永續旅遊城市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