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跟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簡稱國土署)簽署合作備忘錄,結合氣候變遷觀測科研量能與國土規劃應用。(圖片來源:pixabay)
為降低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以提升氣候調適能力,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簡稱國環院)今(26日)跟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簡稱國土署)簽署合作備忘錄,結合氣候變遷觀測科研量能與國土規劃應用。國環院院長劉宗勇指出,氣候變遷防災等前置作業就是「氣候調適」,氣候變遷調適跟國土韌性息息相關,藉由跨部門通力合作跟資訊共享,有助強化氣候調適量能。
科研結合土地規劃治理,提高國土空間永續性
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設有「氣候變遷研究中心」,致力於氣候變遷觀測調查、減緩技術、風險評估、調適應用及資源循環等研究,但若要強化各界經營管理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還需要跨部門攜手合作。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事件頻傳,國土規劃、城市規劃必須兼具前瞻性與韌性。劉宗勇指出,國環院負責建構氣候變遷調適科研平台,肩負連結所有的資訊,其中國土署有許多地理資訊跟土地資料,雙方整合資料後才能打造更好的環境治理平台,國土規劃結合科研氣象資料後,有助提高面對極端氣候的適應力。
國土署執掌涵蓋國土計劃、都市計畫、都更與建築管理等,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署長吳欣修表示,國土署管轄範圍繁複,從道路工程、建築工程、下水道工程等,過去也納入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概念,但主要是實務跟執行單位,各部門合作後能從國土規劃領域開始加大氣候變遷因應因素,比如透過設計減少熱島效應或氣候衝擊,或是適度修正方法,降低土地影響。
劉宗勇以「城市風廊」為案例,面對都市熱島效應問題所提出的城市風廊計畫,風向、區位跟樹種等資料都需要科研支撐,能否應用取決於都市計畫、國土規劃連結。
國環院跟國土署等相關部會正積極推動「氣候變遷調適科研協作平台先導計劃」。(攝影:莊閔茜)
氣候調適範圍廣,跨部門打造科研平台先導計劃
與此同時,國環院跟國土署等相關部會正積極推動「氣候變遷調適科研協作平台先導計劃」,國環院去年8月跟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簽署合作備忘錄,拓展氣候變遷研究量能;今年2月也與經濟部水利署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整合各自監測站資料,分析淡水河於不同季節與時段的水質變化,如今更與國土署合作,結合氣候變遷風險跟土地利用領域調適策略。
劉宗勇表示,去年跟國科會開始搭建計畫,再逐步找氣象局、水利署、國土署等各部會攜手合作,打造基礎資訊平台後,就能開始跟其他部會逐步討論高溫、淹水等不同的議題方向。
藉由此次合作,吳欣修認為,國土署一方面能參與氣候調適作業,另一方面也可以積極推出工廠節能減碳作為跟水資源管理,除了跟各部會攜手合作、資源共享外,也期待未來技術面能爭取企業投入,做出更多氣候調適的作為,開啟更多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