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碳捕捉原理與方法是什麼?從國際抓碳案例,深度解析機會與挑戰

碳捕捉技術仍有高成本、碳洩漏和效率低挑戰。(圖片來源:iStock)

如何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人為碳排放,已是淨零排放重要課題。(製圖:RECCESSARY)

為緩解氣候變遷、控制全球升溫,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人為碳排放已是當務之急,如何捕捉二氧化碳進行再利用與封存,將成為重要課題。《RECCESSARY》特別整理碳捕捉的特點與重要性,帶讀者一次看。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排放超過20兆噸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中,日積月累下高濃度溫室氣體是造成全球暖化元凶之一。如今邁向環境永續,科學家致力開發再生能源與碳捕捉技術,希望可藉此減少全球碳排放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碳捕捉是什麼與其原理?

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顧名思義是捕捉工廠排出或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最後封存在地底,其過程包含3部分。

首先將二氧化碳從排放源中捕捉並分離出來,之後將二氧化碳運輸到儲存地點,通常在地底深處的地質構造,可以安全地長期儲存二氧化碳,最後將二氧化碳注入地底的儲存庫。

捕獲而來的二氧化碳也可以善加利用,讓廉價的二氧化碳能用於生產高價值的化學品,以抵消捕集作業所花費的成本。

碳捕捉的重要性

在淨零轉型路徑中,提高能源效率、改用再生能源或低碳能源都是解方,可以大幅減少人為的碳排放,然而過去與現在的工業活動仍排放許多二氧化碳,持續影響全球氣候。

因此二氧化碳捕捉及封存技術特別重要,透過碳捕捉的方式,捕捉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並利用碳封存方法,讓二氧化碳與大氣處於長期隔絕的狀態中,讓大氣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維持穩定,降低全球暖化。

碳捕捉的優缺點

將來碳捕捉技術會是許多重工業、化石燃料發電廠邁向淨零的方式之一,截至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約有千分之一經碳捕捉技術捕獲,大多數都是在天然氣處理廠內運作,研究也指出,如果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灌入尚在開採的油井中封存,還可以提高石油的採收率。

不過碳捕捉為新興技術,成本高昂、成功率僅落在50%至68%之間,在捕捉與儲存過程中,也會有二氧化碳洩漏的風險,反對者認為這是工業大戶與化石燃料繼續排碳的藉口。

根據國際環境法中心(CIEL)的研究,如果廣泛部署碳捕捉計畫,即使是0.1%的小規模洩漏,也可能導致本世紀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25億噸。

除此之外,也有成本高昂的問題,目前成本落在每噸50美元到70美元,成本需降低至35美元才有機會大量商轉,且由於碳捕捉成本相對昂貴,其再利用產出來的東西往往又過於便宜,影響企業投入意願。

2007年英國石油(BP)取消蘇格蘭價值5億英鎊的碳捕獲計畫;美國密西西比州的碳捕存計畫因進度落後及嚴重超支,不得不關閉。根據研究,直至 2020 年底,在美國已有超過80%的碳捕捉計畫宣告失敗。

2024全球最大碳捕捉廠冰島啟用

今年全球最大碳捕捉廠於冰島啟用,目標是每年吸除3萬6,000公噸的二氧化碳,等同減少路上8,600輛車。(圖片來源:Climeworks

碳捕捉的方法並介紹相關案例

常見的二氧化碳捕獲技術分為4種:

  • 燃燒後捕獲:燃料燃燒後,利用液態溶劑從煙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發展最成熟。

  • 燃燒前捕獲:燃燒前捕獲,則是先將燃料轉化為二氧化碳及氫氣的混合氣體,再將其分成二氧化碳流與氫流,氫流作為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流則進行捕獲。

  • 富氧燃燒:以氧氣取代空氣進行燃燒,產生以水氣和二氧化碳為主的煙氣,並透過冷卻及壓縮清除水氣,捕獲煙氣中的二氧化碳。

  • 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DAC):別於與工業廠房搭配的碳捕捉設備,現在也有專門從大氣捕捉二氧化碳的DAC技術,利用固體或液體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破解綠色通膨迷思:從房價到iPhone,碳費如何衝擊企業成本?

國際能源總署(IEA)表示,在美、英、冰島、波斯灣國家與肯亞等地已有近30個碳捕捉與封存的相關計畫啟動,預計2030年底前這些計畫將能封存近1,000萬噸二氧化碳。

此外,東南亞國家籌備中的碳捕捉計畫超過50個,大多數處於規劃階段並專注在石化產業,其中印尼有23個計畫最多,泰國以15個居次,馬來西亞則有8個碳捕捉計劃,預計到2030年,東南亞國家每年將捕獲超過1億噸二氧化碳。

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技術也是台灣2050淨零12大項關鍵策略之一。不過相關應用技術仍處於試驗階段,在能源、化學、鋼鐵、水泥等領域都有產官學合作建立示範與技術驗證,目標2030年減碳460萬噸。

盤點碳捕捉實際應用,世界最大碳捕捉封存設施在冰島啟用。瑞士公司Climeworks在冰島建設廠房,將二氧化碳注入地底深處,自然轉化為石頭永久封存,預估每年可封存3.6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路上減少8000輛燃油車。

至於亞太國家,為緩解工業用戶的碳排放,日本7大公司包含日本伊藤忠商事、日本製鐵、太平洋水泥社、三菱重工、伊藤忠石油勘探、INPEX和大成商事,在去年8月聯手開展碳捕集和封存專案的可行性研究。

台灣碳捕捉技術剛起步,多數為企業攜手產官學研合作。例如工研院與台電合作,在台中火力發電廠合作碳捕捉,規劃每年捕獲2,000噸二氧化碳技術與再利用驗證;南部的高雄仁武汽電共生工廠,工研院、台塑、成功大學攜手應用醋酸鉀捕獲劑捕捉二氧化碳;工研院與中鋼也計劃以中鋼製程的轉爐氣捕捉碳。

目標2025年完善相關規範與配套,目標減碳460萬噸。(圖片來源:國科會)

目標2025年完善相關規範與配套,目標減碳460萬噸。(圖片來源:國科會

目前執行碳捕捉的挑戰

根據國際與台灣的碳捕捉技術推動經驗,若要擴大應用,主要面臨問題包括技術成本高、技術能效待提升、地質調查資料、封存場址與社會溝通、相關配套法規及利害關係人溝通等議題。

若要擴大國內碳捕捉與封存量能,國內開發、國際合作、人才培育與跨部會應用驗證不可少。(圖片來源:國科會)

若要擴大國內碳捕捉與封存量能,國內開發、國際合作、人才培育與跨部會應用驗證不可少。(圖片來源:國科會

未來將以科技研發、法規政策面與公正轉型三大面向推動碳捕捉、封存與再利用技術。國科會與中研院肩負前瞻技術開發,經濟部與國民營事業共同推動示範案場,驗證相關技術;環境部則須完善法規架構,建置減量方法學與查驗機制,也需要跨部會鏈結國際。

目前台灣欠缺碳封存法規與標準,環保與安全等議題不容忽視,公正轉型則需要關注勞工、產業與民生跟區域環境影響,需要擬定公正轉型政策配套措施,盤點所有會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並建立透明資訊平台。

如果想了解更多碳捕捉技術發展,歡迎加入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掌握最新碳中和發展趨勢,共同邁向淨零、永續的未來。

資料來源:工研院綠色和平國科會

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每週掌握綠電與碳權市場脈動。

相關主題
颱風侵襲農損慘重!怎麼種出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科學家找「逆境蛋白」關鍵基因
2030年鋰電池回收商機破百億美元!工研院如何打造台灣獨有電池循環經濟?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