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物炭製成的水泥建材。(圖片來源:UC Davis)
建築材料也能化身碳匯,且碳封存潛力不容小覷。最新研究顯示,儲碳建材每年可從大氣中移除166億噸二氧化碳,約占人為碳排放總量的50%。專家指出,建材的產量規模是其除碳潛力能否充分發揮的關鍵。
全球建材產量龐大,專家看好碳封存潛力
建築業碳排中超過20%來自建材,尤其是高排放的水泥和鋼鐵。這促使研究團隊探索低碳建材的可能性。加州大學與史丹佛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的專家合作,分析儲碳建材的吸碳潛力,相關成果在近期登上《科學》(Science)期刊。
研究主要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生范羅簡(Elisabeth Van Roijen)指出,建材每年的生產規模龐大,且材料相當耐用,使用壽命長,適合作為碳封存的選擇。
研究團隊一共列出9種儲碳建材,多數是改良自傳統建材,包括以生物質為原料的塑膠及瀝青黏合劑、添加生物炭的混凝土、使用人造岩石作為骨料,以及磚塊混合生物質纖維等。這些材料的技術成熟度不一,部分仍處於實驗階段,部分已可供實際採用。
建材升級後的吸碳能力不容小覷。(圖片來源:UC Davis)
生物基塑膠吸碳能力最好,改良版混凝土潛力最高
專家發現,從單位重量計算,生物基塑膠(bio-based plastics)吸碳能力最好,但碳儲存潛力最大的建材是使用碳化骨材製造的混凝骨。這是因為混凝土年產量超過200億噸,占全球建材總量的6成以上,顯示生產規模是決定碳儲存潛力的關鍵。
研究團隊估算,若全球10%的混凝土骨材是「可注入二氧化碳的」(carbonateable),即可封存約10億噸二氧化碳,為減緩氣候變遷帶來顯著貢獻。
研究團隊分析不同替代建材的儲碳潛力。(圖表來源:UC Davis研究團隊)
研究也提到,目前市場上已有多家專注於儲碳建材的企業,如 Carbon Upcycling、BluePlanet 和 OCO Technology,但它們的碳儲潛力仍受限於生產規模。要真正發揮這類建材的潛力,除了得考量成本、也要顧及材料性能及安全性,才能確保能在市場中與傳統建材競爭。
為加速儲碳建材的應用,專家建議各國政府及監管機關推出激勵措施、制定建築規範以及標準等,來推動產業轉型脫碳,實現淨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