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國煤炭消費增加、碳強度下降不如預期,問題出在哪?專家歸結兩大原因

EN

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放緩,煤炭消費卻逆勢增加,導致中國能源強度和碳強度下降不如預期。北京大學能源專家分析,近兩年煤炭消費的「異常」,與政府過於重視保障能源供應,及忽視提升能源效率密不可分。

(圖片來源:Ng Han Guan/Alamy)

「十四五」進程過半,中國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下降進度遠遠不如預期。

來自國家發改委去年年底公布的一份評估報告率先披露了這一問題,而國家統計局於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也證實了兩項指標與目標間的差距已如鴻溝。 一個備受矚目的問題是,在剩下的兩年時間裡,中國是否還能如期實現「十四五」設定的能源強度和碳強度目標[1]

目標實現幾無可能

2023年底,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時指出,單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強度)降低和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即碳強度)降低兩項指標進度落後預期。

 「十四五」的時間跨度為2021年到2025年,在2021年3月頒布的《綱要》中,對20項這一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做出了明確的約束性規定。其中,能源強度到2025年時需比2020年降低13.5%,碳強度降低則需達到18%。這意味著在十四五期間,能耗強度平均每年需要年減2.8%,而碳排放強度則需年均較去年同期下降3.9%。

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23年能源強度比2022年下降了0.5%,碳強度則與上年持平。

回溯先前的《統計公報》,並梳理了2021年2022年這兩項指標變化:2021年,能源強度較去年同期下降2.7%,碳強度較去年同期下降3.8%;2022年,能源強度較去年同期下降0.1%,碳強度較去年同期下降0.8%。

儘管在鄭柵潔所做的匯報中沒有給出關於這兩項指標進度的具體數據,但根據過去三年《統計公報》公開的數據,可以推算出截至2023年,能源強度僅比2020年下降了3.3%,碳強度僅比2020年下降了4.6%。也即,如果想要如期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能源強度需要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在2023年的基礎上下降10.5%,而碳強度則需要下降14%。

「在兩年的時間裡讓能源強度和碳強度下降這麼多是不可能的,『十四五』完不成規劃目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了。」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楊富強表示。

根據剛發布的2024《政府工作報告》,今年中央政府制定的能源強度下降目標僅2.5%,「十四五」結束時該指標如期實現已無可能。

「前期欠帳太多,想要一下回到目標軌道上,也有困難,所以今年定的目標是2.5%。只能說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盡快爭取回到原有的實現目標的軌道上。」楊富強說。

癥結:保障供電壓力下,能源效率提升放緩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周大地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兩項指標下降進度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因為在經濟增速放緩,而能源需求仍保持在較高成長速度的情況下,單位GDP的能耗便增加了;二是煤炭產生的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60%,近年來煤炭消費的成長帶動了單位GDP碳排放量的增加。

2023年統計公報顯示,過去一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年增了5.7%,而全年國內生產毛額僅比上年增長了5.2%。這打破了中國多年來經濟成長高於能源消費成長的局面。

「儘管先前疫情使得國內的服務業受到較大的影響,GDP的成長速度慢下來了,但基本的能源需求特別是和民生相關的能源需求還保持了較高的成長速度,使得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的下降不甚理想。」周大地表示

同時,煤炭消費量增幅連續第二年超過GDP增幅。根據歷年的統計公報,上一次發生這樣的情況還是在20年前統計公報裡剛開始出現能源消費量統計數據的時候:2003年到2005年,煤炭消費量連續三年增速高於GDP增速。

彼時,中國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不久,經濟正處於起飛的狀態,各行各業對能源需求旺盛,刺激煤炭價格瘋漲,「煤老闆」也在這段時期風光一時。

然而,與20年前情況不同的是,這次中國經濟面臨多重衰退壓力,煤炭消費卻逆勢成長,其中原因值得探討。

「我們正處於轉型的過程中,所以GDP成長不快。按照國外的經驗,當GDP成長處於下降階段的時候,能源消費成長也是隨之下降的。我們現在能源消費成長反而高過GDP成長,這裡面有很多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提升能源效率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楊富強說。

根據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計畫的分析,去年新增的煤炭消費絕大部門來自電力部門:電煤消費增量占到全國煤耗增量的八成以上,年增約1億噸煤當量。

在楊富強看來,近兩年煤炭消費的「異常」與政府過於重視保障能源供應而忽視提升能效密不可分:「過去三年,東北限電、四川旱情以及俄烏衝突造成國際能源市場的動盪,讓國家把能源保供放在第一位。因此利用了大量的電煤來發電。」

廉價的電力帶來的結果就是,無論是企業或個人,用電變得「沒有節制」。 「能源價格被管制的很低,而且又保供,那麼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就低了,對企業和個人來說​​沒有那麼大的驅動力來做節能這件事。」楊富強說。

不過,他也指出由於能源強度和碳強度都是具約束力目標,沒有達到必定會引起中央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後續肯定會進行調查改善。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強調要「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加快重點領域節能節水改造」,同時「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應用,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

「碳達峰」預計提前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今年的統計公報在給出能源強度降幅之前,加上了限定語「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量」,這樣的變化透露出了兩層意思:一是如果在統計能源消費總量時包括再生能源,那麼實際的能源強度將比統計局公佈的數字更高,這解釋了2023年統計公報中,中國能源消費量增速高於GDP增速而能源強度卻下降的「矛盾」;二是隨著再生能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已無法忽視,中國正在從此前的「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對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費進行區分統計,將為再生能源成長提供更多空間。

儘管2023年煤炭消費量仍占到中國能源總消費量的55.3%,但這一數字正在逐年下降。隨著光電、風電等清潔能源裝置量在過去5年的爆發式成長,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也從2019年的23.3%上升到了2023年的26.4%,這樣的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將持續

而且由於過去兩年煤炭生產和消費增長「異常得快」,在楊富強看來「碳達峰」甚至可能會提前到來。他指出,中央政策並沒有放棄控制煤炭,而是提出要「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過去兩年的煤電熱潮,實際上已經提前透支了電力供應保障帶來的成長空間。 「今後新增的煤電裝置量會有很明顯的下降,未來2到3年,中國大概率會實現2030前碳達峰的目標。」他說,「而且我們現在製定的能源消耗量計畫已經足以確保經濟的成長,除了個別高耗能的產業,例如煤化工業、石化工業還在成長,其他大多數高耗能的產業都已經達到產量的頂峰。」

但他同時提醒,由於「碳達峰」並沒有一個硬性的數量指標,因此如果不採取更嚴格的控煤措施、進行電力市場改革、加強能源市場的供需管理,實際的峰值可能會比較高,持續時間也可能比較長,為下一階段實現「碳中和」帶來壓力。


[1]能源強度是生產單位GDP所需的能量。這項指標顯示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之間的關係,能源強度越高,顯示其經濟成長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越高。

※本文根據知識共享協議最初發表於「對話地球」,原標題為〈中国碳强度下降“步履蹒跚”,问题出在了哪里?〉。

相關主題
航運脫碳新突破!全再生能源船將環球成功,國際海事組織擬課「航運碳稅」
經濟部籌設「泛官股售電平台」挨轟與民爭利,官方急滅火:解決離岸風電交易痛點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