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灣碳權交易所在做什麼?業務內容、碳權交易規則一次了解

台灣碳權交易所共有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及碳諮詢與教育訓練3大營業項目。

台灣碳權交易所共有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及碳諮詢與教育訓練3大營業項目。(製圖:RECCESSARY)

在排碳有價時代,碳交易制度是企業邁向淨零重要工具,目前全球有超過30國家或區域設置碳交易所。

跟上國際趨勢,台灣碳權交易所在2023年8月7日正式掛牌,共有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及碳諮詢與教育訓練3大營業項目,《RECCESSARY》特別整理台灣碳權交易所特色與交易規則,帶您一次了解。

碳權、碳稅與碳費是什麼?

碳定價工具眾多,常見的碳權、碳稅與碳費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

  • 碳費(Carbon fee):針對溫室氣體排放者「徵收費用」,環境部專款專用,將用於溫室氣體減量相關工作、發展低碳負排放技術、補助及獎勵投資淨零技術等。
     
  • 碳稅(Carbon tax):針對溫室氣體排放者「課徵稅收」,台灣尚未實施,他國主要由財政部統收統支,用於綠色財政稅制改革。
     
  • 碳權(Carbon credits):獲取來源包括「強制性市場」與「自願性市場」。

其中「強制性市場」源於實施排碳總量管制(Cap and Trade)國家,政府設定排放量上限,分配給各企業不同額度排放權,達成減排目標;「自願性市場」則由企業主動發起,透過造林、改善設備、使用再生能源設備等減量計畫,取得政府或國際機構認證後換取碳權。由於台灣目前未實施總量管制,以自願性碳權交易為主。

碳權

因應供應鏈減碳及落實自身碳中和需求,除了積極減碳,企業也需要高品質的碳權以補足減碳最後一哩路。(圖片來源:iStock)

為什麼要進行碳權交易?

不同產業、不同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所不同,因應供應鏈減碳及落實自身碳中和需求,除了積極減碳,企業也需要高品質的碳權以補足減碳最後一哩路。

企業以減碳計畫來申請碳權額度,轉賣給其他企業後,也能創造金流促使更多減碳行動;高碳排企業為避免碳排超出上限、或是抵減碳排,可透過購買碳權來達成減碳目標。

在台灣,自願性碳權供給方主要是溫室氣體排放量低於2.5萬噸以下的中小企業,碳權買家則落在大型企業,由於國內碳權能用於環評增量抵換、抵減碳費,賣方可透過販售碳權,來獲得更多資金進行減碳措施;買家則能藉由評估價格重新規劃廠房設計,啟動減碳正向循環。

破解綠色通膨迷思:從房價到iPhone,碳費如何衝擊企業成本?

碳權交易所承攬的業務項目

台灣碳權交易所由國發會與證交所共同出資成立,2023年8月7日正式掛牌,營運分為國內碳權交易、國際碳權買賣,以及碳諮詢與教育訓練3大板塊。

碳交所首先啟用的是碳諮詢與教育訓練服務,為緩解企業的「碳焦慮」,提供專業碳諮詢及解決方案服務,協助企業理解相關政策發展,合理規劃減碳策略,降低產業衝擊,同時也與專業機構、大專院校等辦理課程、研討會及國際標準認證課程。

台灣的碳權交易皆屬於「自願性碳市場」,碳交所已在2023年12月上架國際碳權,至今架上引入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國際碳權,包含太陽能、風力發電、潔淨水源、紅樹林藍碳等6項。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已於2024年10月2日上線,商品將包括「抵換專案」與「自願性減量專案」,依照《氣候變遷因應法》,國內碳權目前可用來碳費抵扣、環評增量抵換、碳中和宣告等用途,盼能帶動企業一同減碳。

台灣碳權交易所的特色

台灣碳交所比照國際標準,提供交易雙方充分資訊,但台灣碳交所的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具有美元計價接軌國際,以1公噸為交易單位、信託帳戶收付款保障交割安全、子帳戶管理等特色。

碳交所

碳交所國際碳權平台3大特色。(圖片來源:碳交所

國外碳權已成為金融商品,提供企業間相互買賣,但台灣碳權市場剛起步,環境部規定,碳權售出後,買方僅能持有或註銷,不能進行再轉售,避免市場出現過度投機行為,目前國外碳權可滿足海外供應鏈碳中和要求與抵扣國內碳費上線5%。

至於國內碳權交易目前可用於溫室氣體增量抵換、扣除碳費收費排放量、環評承諾抵換、碳中和宣告等。

碳權交易的規則

台灣碳權交易所去年8月掛牌成立,同年12月首批國外碳權上架,目前有包括潔淨水源、太陽能、風力發電、沼氣發電、紅樹林藍碳、種植桉樹綠碳6案。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
項目 規則
交易資格 買賣雙方均限制應為法人組織
交易時間
  • 平日: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
  • 假日:與台灣銀行業通行假日相同
交易單位 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交易貨幣 美元
交易方式
  • 註冊費、保證金及平台使用費暫免
  • 買方成交時支付5%交易手續費
上架標準
  • 有公信力的核發機構如黃金標準(GS)、碳驗證標準(Verra),再由碳交所認可
  • 碳權減量效益發生年度、申請上架年度不超過5年
  • 不只要減碳,還要符合3項以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碳交所
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流程。(圖片來源:碳交所

國外碳權交易平台上線近一年後,緊接著是10月2日啟動的國內碳權平台。 據碳交所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公開資料,已有奇美、中鋼、台北101等共6個專案,共6,080公噸,每噸交易價格在2,500至4,000元。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
項目 規則
內容
  • 抵換專案
  • 自願減量專案
  • 先期專案(採協議交易,不可上架碳交所)
交易資格
  • 賣方:執行上述專案,取得碳權的事業體。抵換專案已停止申請,未來將採用自願減量專案,為未受碳費、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2.5萬噸以下企業。
  • 買方:有繳交碳費、環評增量抵換用途的企業。
交易單位 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交易貨幣 新台幣
交易方式
  • 定價交易:賣方上架碳交所設定價格及交易期間,買方支付成交價5%的交易手續費
  • 協議交易:由買賣雙方私下協調價格與數量。
  • 拍賣:由賣方登錄碳權數量、底價與投標期間,須達1000公噸以上/次。

如何進行碳權交易?

台灣碳權交易以以「定價交易」為主,碳權專案產品的標價多少錢,企業就能以多少買入。碳權買方到碳交所註冊開戶,挑選平台上的碳權產品後即可購買,且碳交所也與財政單位合作,企業在碳交所購買碳權,能夠開立統一發票,直接申報營業稅。

台灣碳權交易所去年8月掛牌成立,同年12月首批國外碳權上架,如今台灣碳交易制度邁向新里程碑,10月2日首批國內碳權上架,透過抵減企業碳費、用於環評增量抵換,成為推動企業減碳的誘因。如果想了解更多碳權議題,歡迎加入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掌握最新碳市場發展趨勢,邁向減碳、節能的未來。

資料來源:環境部碳交所

【東協綠電與碳交易研討會】台灣企業如何保持永續競爭力

相關主題
2024節能補助怎麼領?冰箱、冷氣、燈具都有補貼,公司最高可拿500萬
離岸風電國產化鬆綁爭議大!供應鏈憂心500萬投資成泡沫,沃旭、CIP這樣解讀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