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國海陸碳捕集項目上線 減少近200萬噸碳排

EN

中國自啟動碳捕集計畫後,在實現碳中和方面邁開重要一步。這項涵蓋陸地及海洋的項目將有助該國減少排放近200萬噸的二氧化碳。

各國尋求方法降低碳排之際,再生能源已成了關注焦點。上個月,Interesting Engineering報導了中國首個沙漠太陽能及風力電站如何運營,並將為150萬戶家庭提供更潔淨的能源。

中國也大力投資建造核能發電廠以確保非碳能源。然而,中國大量的電力需求使其持續在能源組合中使用石油及煤炭。為了遏制使用過程排放的碳,中國現已將重點轉至捕集這些在生產及使用過程中所排放的碳。

海中補碳集 可封存150萬噸CO2

中國首個離岸碳封存項目於6月1日上線。該項目位在南海,設立在中國海油的恩平15-1油田,距離深圳約200公里。該項目將自煤田排放的二氧化碳補集後,再注入海床下近800公尺深的一個圓頂形地理結構,以達成封存。

深部鹽水層(deep saline aquifer)及枯竭的油氣層是常見的地下封存選項。這些大型結構的直徑超過10公里。當二氧化碳被注入其中時,氣體會升至頂部並被固定在圓頂形結構內。

光是此計畫即可封存達150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種植1,400萬棵樹木。

陸地碳捕集 全球第三大CCUS設施

中國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已證實,其位在江蘇省一座燃煤電廠的碳捕集及封存(CCUS)設施也已開始運營。

此項目計劃每年捕集50萬噸的碳,為亞洲最大CCUS設施。以全球範圍而言,是僅次於美國及加拿大的第三大設施。

該設施使用的是胺吸收法(amine absorbent),結合了自燃煤廠煙囪管線收集到的二氧化碳。胺吸收法由中國科學家研發,能在低於90Kw電力下補集1噸的二氧化碳。

加熱時,吸收劑會排放近乎純粹的二氧化碳氣體,可以被加壓並儲存於容器。中國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在一份報告指出,使用此吸收劑也可讓再加熱的能源消耗降低35%。

由於使用此方法的碳捕集純度高,從乾冰到防護氣體等,可以應用於各項用途。生產1噸二氧化碳的成本約25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080元),而且也可添加至可樂等飲品內。

該項目未來計劃將補集到的二氧化碳出售至鄰近地區,甚至出口到南韓及日本等國。

相關主題
德國砸500億歐 助攻工業脫碳
防止企業漂綠 台灣環保署靠2招把關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