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減碳不力靠紅樹林補?學者及環團籲淨零目標分立「減碳」與「增匯」

近期環境部審理碳匯相關方法學,引發自然碳匯討論。環保團體18日呼籲,碳匯應該與減碳工作分立,避免減碳不足而要求增加碳匯,在氣候法補足碳匯相關規範。更有學者指出,當前環境部在審議的紅樹林與海草床碳匯存有爭議,應該暫緩審查。

紅樹林具有碳匯潛力,但有學者認為紅樹林擴張恐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存有生態隱憂。

紅樹林具有碳匯潛力,但有學者認為紅樹林擴張恐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存有生態隱憂。圖片來源:施月英提供

碳匯法制不完全 呼籲修《氣候法》與碳排放做區隔

《氣候變遷因應法》目標2050達成淨零排放,除了推動各領域減少碳排放,也積極推動碳捕捉、自然碳匯等負碳技術,近期環境部審理碳匯方法學,掀起自然碳匯的高度討論。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18日召開記者會,提出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呼籲環境部不應將減碳與增匯混為一談,須分立治理。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鄭佾展說明,淨零排放是「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碳匯量」達成平衡。碳匯又可分為儲存於森林或海洋的「自然碳匯」,或是存於地層、設施場所等「人為碳匯」,兩者做法不相同,但《氣候法》卻混為一談、不見相關子法。只提到要針對自然碳匯與原住民族共同推動及管理,但沒有說明具體作法,碳匯相關規範一片空白。

環品會呼籲啟動《氣候法》修法,分別設立「排放量」與「碳匯量」目標,提高減碳力度,而非要求增加自然碳匯,本末倒置。並且儘速完善氣既有原住民族自然碳匯相關規定,增加自然碳匯原則子法授權,強化碳匯法制。

環保團體呼籲,啟動氣候法修法,調整碳會與減碳的目標,並完善碳匯相關法制。

環保團體呼籲,啟動氣候法修法,調整碳會與減碳的目標,並完善碳匯相關法制。攝影:李蘇竣

對於《氣候法》中負碳的角色,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受訪回應,目前氣候法目標只有淨零,大家不免會想「以後再移除就好」,就不積極減排。認同應該將排放量與移除量各自設定目標,並要進一步各自訂出時程表,擬定不同的管制措施與經濟誘因,幫助達成目標。

蕭代基表示,雖然自然碳匯是最便宜的碳移除方式,應當盡力去做,但也不該全部仰賴自然碳匯,同時也必須發展人為碳移除的科技。最重要的是,應該以如何減少排放為優先。

自然碳匯不自然? 學者舉例:紅樹林碳匯有爭議

在18日記者會上,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惠真說明,近期社會關心「海洋藍碳」,環境部也著手審查紅樹林與海草床相關碳匯方法學。但自然生態系有很多功能與角色,如果將這些議題化約成「固多少碳」,當成貨幣來討論,就可能忽視生物多樣性等其他面向。

林惠真長期投入海岸生態研究,她分享彰化芳苑的紅樹林研究成果,發現一旦紅樹林大量生長到非常緻密,生物種類和數量都會下降,但反觀開闊的泥灘地卻可以讓生物多樣性增加。可見不同海岸扮演不同的角色,不該為了碳只種紅樹林。

林惠真研究發現,越密集的紅樹林,生物多樣性越低。

林惠真研究發現,越密集的紅樹林,生物多樣性越低。圖片來源:環品會提供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施習德補充,紅樹林擴張能力很強,不僅會影響其他海岸濕地生態,還會阻礙排洪,水利部門近年還特別花心力在移除紅樹林,政府應綜合態學者與水利、農業部門意見,優先保護原生泥灘地與物種。

鄭佾展認為,紅樹林與海草床的碳匯方法學爭議過大,環境部應該暫緩審議。呼籲實踐《濕地保育法》精神,優先保護自然濕地,濕地碳匯政策應在人為濕地實施,尊重既有農漁業並積極改善水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等環境議題。

台灣旱招潮蟹為台灣特有種,大多分布在濁水溪出海口的泥灘地,近年受到紅樹林擴張而棲地範圍大幅減少。

台灣旱招潮蟹為台灣特有種,大多分布在濁水溪出海口的泥灘地,近年受到紅樹林擴張而棲地範圍大幅減少。圖片來源:施習德提供


※ 本文獲得《環境資訊中心》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減碳不力靠紅樹林補? 環團籲淨零目標分立「減碳」與「增匯」〉,文:李蘇竣

環境資訊中心|延伸閱讀

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每週掌握綠電與碳權市場脈動。

核三廠停機倒數!和碩童子賢提3觀點挺核電,專家籲:別低估再生能源發展潛力
中國藍碳方法學惹議!購買藍碳成了破壞海洋生態的「贖罪券」嗎?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