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更新】國內碳權交易平台10月2日上線,誰會參與買賣?商品內容有哪些?

碳權交易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預計在10月2日上線。(圖片來源:iStock)

8月29日更新:國內碳權交易時程

國內碳權交易將上路,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國內碳權(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預計在10月2日上線,希望透過碳權交易市場推動企業減碳正向循環。

田建中28日出席「2024碳權交易元年高峰論壇」時表示,國內碳權交易平台預計將在10月2日上路,廠商只要進行更換LED燈、變頻馬達、冰水主機、鍋爐,或是溫室氣體破壞研究、製程改善等減碳措施,都可以向環境部申請自願減量額度。

碳權供給方主要是溫室氣體排放量低於2.5萬噸以下的中小企業,已經看到塑化、電子、光電、化工跟農業各行各業。至於碳權的買家則落在大型企業,由於國內碳權能做環評的「增量抵換」,意思是當企業建廠、擴廠時,環評會要求企業購買每年碳排量的1/10碳權,例如增加100萬噸的排放量,需購買10萬噸的碳權,並要有未來10年的相關計畫,否則環評不會通過。

未來碳權市場將是助力企業減碳的推手,田建中指出,賣方可以透過販售碳權,來獲得更多資金進行減碳措施;買家則能藉由評估價格重新規劃廠房設計,啟動減碳正向循環。

不過初期國內碳權市場的成交量,可能會不如去年國際碳權的盛況,田建中坦言,上市公司做決策相對較為謹慎,初期國內碳權成交量不大,但一定會有,碳交所也會積極媒合買賣雙方。以下為8月20日報導:

國內碳權交易即將啟動,環境部7月發布的國內碳權交易管理辦法已於8月15日正式上路,緊接著環境部預計8月底公告碳費3子法,最快9月底、最遲10月初就可在碳交所看到首批國內碳權,碳定價相關子法與商品將愈來愈明朗。

預計最快9月底出爐的第一筆碳權交易有哪些商品?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國內碳權商品包括節約能源、提升能效、沼氣發電、沼氣回收等,多半企業過去已執行,且已經提出並經過審核的減碳措施,但最終還是要看企業是否上架

環境部委託碳交所設置平台,交易後限移轉一次

碳權交易管理辦法全名為「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主要是碳交易相關規範,包括定價交易、協議交易、拍賣等3種,以及相關交易對象等規定。根據辦法,買方與賣方皆有限制,買方為已繳交碳費、環評增量抵換用途的企業;賣方為執行專案、取得碳權的企業。

若企業有意購買,想用來折抵碳費、抵換環評需要注意,一般民間單位不可進行減量額度的代銷、買賣或是擔任仲介。環境部已委託台灣碳權交易所設置交易平台,供事業進行交易或拍賣,且碳權一旦經過交易或拍賣,移轉僅限一次。

國內碳權商品包括節約能源、提升能效、沼氣發電、沼氣回收等

國內碳權商品包括節約能源、提升能效、沼氣發電、沼氣回收等。圖為國內沼氣發電設施示意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彭啓明承諾碳費年底上路,費率將逐步提高

未來在碳交所上架的國內碳權,根據環境部碳費子法規定,購買國內碳權可抵碳費,各界十分關心碳費徵收時程與費率,環境部長彭啓明昨(19)日接受網路節目專訪強調,現在的責任是讓碳費制度趕快上路,並最終走到總量管制碳交易,才會有量、有市場,打造一個減碳生態系。

彭啓明承諾「碳費年底一定會上路」,目前碳費費率審議委員會也正在決定費率;屆時代表每個企業都會有碳定價(指為排放的二氧化碳訂出價格)概念,從一開始的500多家企業,慢慢擴展到各行各業。至於碳費費率,彭啓明説,初期碳費不會收太多,先讓大家習慣制度後,再慢慢把碳費往上拉。

即刻報名RECCESSARY「企業碳權應用與綠電採購策略分析研討會」,深入探討全球碳趨勢,解密企業碳權應用實務,並進一步揭秘近期備受關注的漂綠風險。

放眼國際,現階段只有歐盟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並已展開試行與申報。彭啓明坦言,台灣減碳政策輸歐美一大截,亞洲輸給日本,台灣的競爭國家韓國、新加坡則是還在成長。台灣減碳是有成效,但仍得向先進國家看齊,做不了優等生,但至少要中段班,趕快迎頭追上,且「現在不花,以後花得更多。」

作為碳費的配套措施——碳費3子法預計在8月底公告,包括「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與「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黃偉鳴表示,公告後將能讓碳費與碳權規定更健全,第5次碳費費率審議會最快9月上旬召開。

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每週掌握綠電與碳權市場脈動。

碳足跡盤查、碳盤查哪不同?怎麼計算認證?台灣碳標籤機制一文掌握
再生能源售電業達75家!經濟部拋「泛官股售電平台」,為何公會轉支持?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