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界潔能執行長谷月涵。(攝影:莊閔茜)
台灣首場匯聚產官學研的核融合論壇今(16日)登場,聚焦國內外核能發展新趨勢與面臨的挑戰。儘管核融合距離商業化仍有一段路,但隨著各國積極布局,專家也呼籲台灣應善用精密科技與製造優勢,爭取在全球核融合產業鏈中占有一席之地。
核融合尖端科技受矚目,但仍未跨出實驗室
這週是台灣的能源重要節點,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表示,日前立法院正式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為核一、核二與核三延役鋪路,明日核三廠2號機又將正式停機,台灣朝無核家園邁進
然而台灣約97%能源仰賴進口化石燃料,作為出口導向國家,台灣企業面對品牌供應鏈持續的低碳與乾淨能源要求,簡又新表示,目前政府對新型核能持開放態度,前提為核安無虞、社會共識、核廢有解三前提,這也是新型核能的另一條途徑。
核融合(Nuclear Fusion)有別於傳統的核分裂技術,透過高溫高壓方式,將兩個以上的原子核結合成新的原子核,核廢料較少、無熱失控風險,為近幾年來備受看好的終極能源解方。目前最為知名的核融合設備為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由歐盟、印度、日本、中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集資與運行,但由於COVID-19疫情衝擊供應鏈,拖累工程進度。
傳統核融合設備的核心溫度高達攝氏1.5億度,清大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李敏認為,目前核融合的挑戰仍在於材料研發與技術突破,需要開發出耐高溫耐腐蝕的設備。
李敏表示,雖然核融合距離跨出實驗室,真正進入商轉還有一段時間,但國際間許多國家都在積極布局,期望台灣能搶占先機,產官學研一起集思廣益,共同思考台灣製造與科技產業如何打造核融合生態圈。
聚界潔能與陽明交大台南分部合作的聚界潔能台南實驗室。(攝影:莊閔茜)
AI加速核融合進展,專家看見台灣科技優勢
聚焦核融合創新研發的聚界潔能(Alpha Ring International,ARI )投入核融合近10年,執行長谷月涵觀察,2021~2022年間國際間核融合有所突破,轉捩點源自於關鍵技術驗證,產生的能量首次超過驅動反應所消耗的能量,以及AI開始興起,有助於大幅縮短研究時間。
除此之外,全球也有大量資金與創業者投入核融合產業,金額高達120億美元,谷月涵指出,2005年全球只有一家民營核融合企業,如今有超過60家,技術也更加多元,隨著人工智慧(AI)蓬勃發展,未來在政策與預算支持下,核融合將可邁向下一個階段。
他認為,台灣有無可取代的科技優勢,從材料科學、精密製造到半導體等都是強項,可整合人力與產業鏈。谷月涵舉出日本案例,除了積極參與國際大型合作計畫,也與歐美合作核融合研究外圍供應鏈技術,善加利用材料科學跟精密製造能力,顯示周邊技術同樣具發展潛力。
未來AI將在核融合研究扮演重要角色,谷月涵表示,過去核融合研究可能做一個實驗耗時一季度,但現在AI能一天持續運算尋找答案。他期望,未來台灣在核融合國際供應鏈也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就需要制定相關法規與產業政策、科普推廣,以及供應鏈建構計畫與培育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