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邦科技與科技新報18日舉辦「AI綠能藍圖 X 淨零新未來」研討會。(圖片來源:集邦科技)
隨著國內外淨零政策推動,以及來自客戶與供應鏈的減碳壓力,企業對綠電的需求持續攀升,進一步帶動儲能系統與能源管理解決方案的發展。
星星電力總經理關婷怡今(18日)於「AI綠能藍圖 X 淨零新未來」研討會指出,台灣綠電自由交易占比已從4.9%提升至8.8%,其中中小企業的採購比重更成長近4倍,達到4.3%。她強調,如今企業購買綠電的關鍵不再是價格,而是取得途徑,後續如何有效管理能源,也是各家關注重點。
搭配光充儲,AI管理平台驅動綠電應用升級
目前國際間的減碳趨勢明確,雖然美國川普再次上任後隨即重新退出《巴黎協定》、歐盟CBAM也放慢腳步擬延至2027年實施,但是仍有超過14國將淨零目標入法,台灣的碳費也如期實施,整體趨勢不變。
除了外部的法規因素,電價調漲也推生企業綠電需求,關婷怡指出,近年台灣工業電價提高66%,隨著灰電價格跟綠電價格逼近,讓大企業跟中小企業對綠電的接受度提高;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主任黃志文也表示,截至今年3月,已經累計520個買家完成綠電轉供交易,中小企業占比達到18.46%接近兩成。
企業減碳的挑戰,正從「綠電價格」轉向「綠電取得」與「能源管理」。由於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發電特性,關婷怡指出,企業購買綠電後,唯有妥善管理才能好好運用,此時搭配太陽能、充電樁與儲能系統的「光充儲」能源組合便成為關鍵,再搭配AI綠電管理平台進行電力調度,將有助於提升能源自主性。
藉由完整的智慧能源管理,可以帶來5大應用優勢,包括管理時間電價、提供備用電力、綠電自用、參與需量反應跟降低電力契約容量與費用。
隨著綠電需求提升,儲能角色也愈加受重視。永餘智能總經理陳貽評指出,裝置在用戶端的儲能系統屬於「表後儲能」,最大目的為解決用戶端的問題,包括節省電費、用電超約或是電力品質不穩定,如今儲能技術日新月異,有愈來愈多可能。
延伸閱讀》尖離峰電價差距拉大更有誘因,助力廠房省電「表後儲能」掀儲能上市潮?
企業與工廠設置表後儲能最大的挑戰,包括土地、資金與法規不明確。(攝影:莊閔茜)
儲能技術快速進化,成企業節電、減碳利器
過去鋰離子電池技術價格高昂,儲能技術的發展尚未成熟,因此相較於供水系統的「儲水概念」,過去沒有太多「儲電概念」。陳貽評表示,如今儲能技術日新月異,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不同的技術發展,讓企業可因應不同廠房的需求,採用不同的技術。
然而設置儲能系統之後,儲能系統還有更多的附加效益,包括可另外導入自動化電控系統,整合工廠發電機、再生能源跟儲能等分散能源,盤點場區的能源優化方向,進一步最大化儲能系統效益,優化能源決策跟控管碳排成本。
延伸閱讀》儲能系統有哪幾種?調節電網、備用電力...實際應用一次看
陳貽評舉例永豐餘場區的微電網跟儲能應用,場區搭配智慧電控系統等相關電力設施後,就能進行尖離鋒轉移、時間電價套利等,降低成本支出,台電供電不穩定時,也可以啟動孤島運轉確保電力不中斷;泓德能源與全家便利商店也在2023年共同打造第一家光儲充整合系統,關婷怡指出,4月台南地震導致區域電網頻繁跳電,但由於儲能即時補上,沒有影響到任何冷藏與冷凍產品。
台灣企業97%為中小企業,在淨零與數位雙軸轉型浪潮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經濟部能源署主任秘書翁素真針對企業減碳,點出要從碳盤查開始,才可以開始制定減碳策略與落實製程改善,減碳潛力無所不在,導入數位化、智慧化,甚至AI,才能系統化達成深度節能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