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企業與民眾高度關心的能源議題,《鏡週刊》14日舉辦「2024再生能源高峰論壇」論壇。(攝影:莊閔茜)
為滿足企業RE100目標,太陽能跟離岸風電扮演台灣再生能源雙引擎,目標2050年離岸風電裝置量40GW(百萬瓩)以上。風睿能源董事長林雍堯昨(14日)出席「2024再生能源高峰論壇」表示對台灣風電產業有信心,儘管面臨「全球搶資源成本漲」、「台電躉購費率走向CPPA(企業購售電合約)轉換期」2大挑戰,但預料在未來2到3年內形成亞洲產業群聚,有望壯大市場發展。
挑戰》全球離岸風電商掀搶船、搶人大戰,企業簽署風電CPPA陷困境
目前台灣能源比例有高達97%來自於進口能源,其中90%為化石燃料,若要實現2050年再生能源比例60~70%目標,離岸風電裝置量需要提高到40~55GW。不過現階段還有許多挑戰待克服,根據經濟部能源署報告,原先計劃2025年將再生能源比例達到20%,已延後到2026年11月。
林雍堯14日針對國內離岸風電點出目前2大挑戰。首先,全球離岸風電需求迅速增加,預估2024至2033年將達411GW,建置量跳升3倍,造成全球範圍內的船隻、人才和資源搶奪,其中在台灣、日本、南韓與東南亞等亞太市場2024~2033年裝置量達56GW,預計2026~2027年會開始爭奪安裝量能,競逐風機零組件及資金資源。
其次,COVID-19疫情衝擊供應鏈,加上俄烏戰爭後的高通膨與高利率環境,對投資造成負面影響。台灣的離岸風電開發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開發商為爭取案子多採取「零元競標」,使風場收益來源從台電穩定的20年收購轉向CPPA,衝擊風場的融資可行性。林雍堯坦言,目前資本支出和CPPA失衡嚴重。
由於CPPA合約(指賣電給企業)是風場的收益來源,也成為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的評估關鍵。CIP台灣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計畫執行長柯雷爾(Thomas Correll)分享3-1渢妙案場的經驗,指出CIP兩年前就開始進行專案融資,預計很快就會融資到位,有公股銀行進駐,樂觀看待。
柯雷爾坦言,「台灣雖然有許多國際級企業需要綠電,但企業多在觀望,等待價格下滑。」他指出電價成本已比5年前高出許多,期許政府向企業說明價格變化,以透明機制讓企業、離岸風電開發商持續溝通相互理解。
台灣離岸電有挑戰也有機會,有助形成亞洲產業聚落。(圖片來源:pixabay)
機會》台離岸風機掌握氣候、地質條件,亞洲產業聚落2年後效益浮現
目前台灣海峽上共有361架離岸風機,總裝置容量達2.93GW,加上2026~2031年區塊開發3-1期將再增加9GW。林雍堯看好接下來台灣離岸風電市場的發展,「若只有看到挑戰沒有看到機會,將無法繼續向前。」
林雍堯指出,台灣離岸風機已經成功應對颱風與地震自然挑戰,接連挺過今年凱米、山陀兒和康芮颱風侵襲,無論在氣候條件、地質、文化與法規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法規面也愈加完善,已經建立市場信心。
過去歐洲的離岸風機,挑戰主要來自於結冰與低溫,亞洲的環境溫度達30度以上,還有颱風與地震,需要掌握不同的散熱設計、海浪與海流的技術,這些條件都有助於建立亞洲風電生態系。當台灣、韓國、日本離岸風電建置需求愈來愈高,2~3年後就會在亞洲顯現產業群聚效益。
未來》台灣邁入浮式風電,需克服颱風強度挑戰
隨著台灣沿岸地區開發逐漸飽和,國內離岸風電開發勢往遠岸、深水區邁進,政府預計啟動浮動式風場示範計畫,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李君禮表示,現階段台灣離岸風電開發多在水深50~60公尺海域,未來將逐漸往深水區使用浮動式解決方案。
但推動浮動式示範有3大方向需考慮,技術、成本跟基礎建設。李君禮表示,浮動式離岸風電有不同的型態與浮台技術,不敢說哪個技術比較成熟,不同技術成本不一,目前正在盤點國內的基礎建設量能,已進行兩場說明會,全盤掌握後將會提出浮式風場方案。
對於浮式風場的規劃,業者指出台灣颱風強度是一項主要挑戰,與台亞風能攜手合作的法國浮動式技術商BW Ideol亞洲區業務開發經理山田睦提到,颱風路徑通常是由菲律賓、台灣再到日本,通常台灣颱風的強度會更大,需仔細評估台灣的海象、氣象條件,來迎接颱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