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灣拚2050年地熱發電6GW 論壇邀集國際專家分享先進技術

EN

(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署)

地熱可24小時發電作為基載電力,被列為台灣接下來再生能源發展重點。經濟部20日舉辦第二屆「台灣國際地熱論壇」,邀請美國、英國、瑞典、義大利、日本、紐西蘭地熱開發專家,分享國外先進地熱開發技術、電廠開發與專案管理經驗,吸引逾47家國外廠商、600多名國內產官學研代表參與。

台灣地熱躉購費將採「前高後低」 擬修法鬆綁土地開發限制

工研院初估,台灣的淺層地熱潛能約為1GW(百萬瓩),深層地熱約40GW。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致詞提到,地熱能屬於基載電力,不像風電及光電易受氣候影響,將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希望台灣接下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讓地熱能在2050年能達到6GW規模。

曾文生說,台灣現在有24處地熱案場陸續運轉及開發中,位置包含大屯山區、宜蘭的清水、仁澤、土場,花蓮的瑞穗,台東的紅葉、知本、金崙等,規劃總裝置容量約達61.75MW(千瓩)。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攝影:許祖菱)

曾文生進一步表示,台灣與其他發展地熱國家不同之處是土地運用密集度高,因此土地管理是台灣發展地熱重要議題,經濟部將與相關部會討論,透過法規管理,完善地下定向井之土地使用、補償等規畫;此外,地熱躉購費率會導入「前高後低」機制反應前期成本,並輔導設置「地熱單一服務窗口辦公室」。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氫氣和地熱是中油發展綠能的兩大主軸,已擬定三大策略「從探勘、到發電」、「先獨資、後合資」及「先研發、後試產」來發展地熱。宜蘭仁澤地熱已於去(2023)年正式啟用,宜蘭土場4MW案場預計今年4月加入,明年則有5MW併網。

美國地熱專案公司籲政府擴大投資 簡化企業開發流程

為提升國內廠商鑽井管理知識、加速地熱能產業鏈建立,經濟部本次邀請多國地熱專家分享國際發展趨勢與技術新知,包括地熱專案評估公司SLB新能源、地熱技術公司GreenFire Energy、美國油田服務巨頭貝克休斯(Baker Hughes)、紐西蘭能源開發與地熱鑽井公司MB Century、以色列地熱開發商Ormat等。

地熱能開發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研究探勘,SLB子公司GeothermEx總裁羅伯森泰特(Ann Robertson-Tait)表示,要加速地熱能發展,政府必須扮演領頭羊角色。以美國為例,美國地質調查局在1960年代就投入大量資源研究探勘地熱,1978年又透過制定新能源法案提供補貼,吸引私部門投入開發,近期推出的《降低通膨法案》為能源商帶來了更多投資誘因,這些激勵政策能有效幫助企業降低風險,加速產業成長。她建議台灣政府建立精實、高效且透明的補助專案,以協助企業依循當地法規完成專案開發申請。

GeothermEx總裁羅伯森泰特出席論壇,談政策如何吸引企業投資地熱能。(攝影:許祖菱)

擺脫開發地點限制 德州學者分享「地熱無所不在」計畫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經濟地質研究所副主任威斯安(Ken Wisian)則分享了德州的「地熱無所不在」(Geothermal Anywhere)計畫。他提到過去幾年的地熱技術有突破性進展,像是超臨界二氧化碳(SCCO2)、熱能轉換成電能等技術的進步,讓地熱能可以擺脫開發地點限制。

威斯安表示,以往美國地熱能集中在洛磯山脈以西,但現在德州也有多個地熱專案,未來若技術成熟,地熱有機會在任何地點鑽探,例如就近提供學校或醫院能源。美國軍方高度投入「地熱無所不在」計畫,認為地熱能將在國防建設扮演要角,地熱能的優點包括供給即時、穩定、價格具競爭力,而且生產過程可達到低碳、零碳,甚至是微負碳。

威斯安提到研究團隊在「地熱無所不在」計畫發現的地熱能優勢。(圖片截自台灣國際地熱論壇直播)

英國專家看好台灣地熱潛力 建議引入完整技術與經驗

英國地熱鑽探顧問諮詢公司Black Reiver負責人葛瑞(Kevin Gray)表示,台灣擁有龐大地熱能潛力,加上半導體等產業對綠電有極大需求,也對電價波動敏感,地熱能可說是作為基載電力的理想選擇。但他提到,過去有不少國家大撒幣開發地熱,卻只吸引到短視近利的投資人領到補助後就離開,他建議台灣開發地熱不能只採購精良的器材,也要引入鑽井人才與專業經驗,建立完整的國家產業鏈。

宜蘭仁澤地熱發電廠。(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

相關主題
特斯拉碳權銷售再創新高 去年收入達17.9億美元
中越兩國太陽能玻璃低價出口 印度啟動反傾銷調查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