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浮動式風電示範計畫喊卡,業者呼籲:朝共同示範、整合海洋能推進

(圖片來源:Flickr/Scottish Government CC BY 2.0)

日韓積極發展浮式風電,圖為位於日本福江島的浮式風機。(來源:Flickr/Scottish Government CC BY 2.0)

經濟部原定於今年初前公布浮動式離岸風場示範計畫草案,卻因新興能源成本過高喊停,這對已完成環評、投入大量前期資金的浮風業者而言,無疑是一大打擊。業者指出,半導體產業對綠電需求日益成長,發展浮式風電勢在必行,建議政府可考慮朝共同示範場、整合海洋能技術來推進。

能源成本飆升、川普2.0,衝擊浮動式風電計畫

國內離岸風場為固定式風機為主,截至2025年1月底已完成7座離岸風場,累計設置374座風機,併網容量達3.04GW(百萬瓩),目前離岸風電區域開發僅完成3-2期選商,將進入3-3期階段。隨著近海淺水海域案場開發逐漸完畢,未來若要提高再生能源裝置量,擴大離岸風電規模,勢必需要往深水海域發展,技術也朝浮動式風機前進。

根據能源署最新浮動式風場示範計畫草案,預計開放2+1示範案場,單一案場可設置6~12座浮台,裝置容量約90~180MW(千瓩),預計2030年完工併網。不少業者看好台灣深水區良好的風力條件,各家廠商摩拳擦掌準備齊全,已有至少9座浮動風場通過環評,就等政策落定。

延伸閱讀》台浮動式風電示範計畫難產,日韓領先卡位!開發商籲:納入今年綠電躉購費率討論

然而在全球能源成本上漲,加上川普2.0反綠能背景下,目前國際間無論是固定式離岸風電還是浮動式風電,現況都不佳。今年2月底西班牙貝富新能源(BlueFloat Energy) 執行長兼創辦人Carlos Martin Rivals已決定辭職,傳出該公司可能退出台灣市場。

浮式風電怎麼推?業者建議:朝向共同示範與海洋能整合

相較於固定式離岸風電,浮動式離岸風電技術截然不同,新興能源的成本更不具競爭力,需要克服高成本、技術跟市場接受等挑戰。台亞風能公共事務資深經理黃佩君表示,「目前浮式風電技術還難以達到規模經濟,無法直接進入競標階段,期望具有躉購費率的示範風場還可以繼續。」

業者提供2個建議推進浮動式風電示範風場,黃佩君提到,若政策條件難以啟動示範計畫,可以朝單一案場「共同示範場」規劃,由政府處理變電站與海底電纜,多家廠商改測試1~3支風機,不僅做到保留台灣生產量能,還可測試哪一個浮台技術適合台灣,並降低躉購支出,業者也能分擔風險。

瑞立一期專案法規政策經理許哲儒則認為,政府可考慮整合海洋能等新興再生能源技術,打造一個新能源技術示範專區。不僅能加速技術研發與應用,更有助於提升台灣在國際能源市場的競爭力。

業者提醒,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3及之後階段將涵蓋深水區,勢必需要投入浮式風電技術,尤其離岸風電、太陽能裝置進度受推遲,科技、半導體業對綠電的需求攀升,坦言基礎建設需要長期穩定的法規支持。

台亞風能則期望,政府可以再舉辦一場說明會,提出政府階段性規劃,一起商議下一步。

業者呼籲政府應儘速舉辦說明會,提出階段性規劃。(圖片來源:Flickr/Nicholas Babaian CC BY-SA 2.0)

日韓離岸風電急起直追,台灣待「整頓期」後出發

據了解,目前浮動式風場的躉購提案已大致談妥,但政策方向卻臨時轉變。對廠商而言,每一項投資都是一個的商業計畫,投資人也會不斷評估市場環境與地方政策,決定是否持續投入與擴展布局。

台灣若要保有競爭力,時程不容耽擱。許哲儒指出,日本、韓國在亞洲離岸風電市場正急起直追,並將再生能源視為產業發展戰略,而非單純為了因應國內供需的「能源政策」。業者認為,若台灣希望維持離岸風電發展動能,並爭取在亞洲浮動式風電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未來成本勢必得落在每度電8至9元以上。

回過頭看台灣,業者對台灣市場仍具信心。許哲儒認為,台灣過去的離岸風電政策都非常積極,但是法規、行政執行、地方溝通等方面跟不上,與其說是「停滯」不如應視為「整頓期」,目前他觀察到政府持續優化航政協調、外國船隻行政許可、以及港內公共設施永續利用等。

雲林允能3月4日完工啟用典禮上,允能董事長顧賢鉉表示,從務實面來看,政府應先解決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1期與3-2期面臨的挑戰,再公布3-3期的規劃。3-1期的風場仍未開工,3-2期則還在規劃階段,如果堅持推出3-3期,可能會讓整體供應鏈變得擁擠。

延伸閱讀》全台規模第2大「雲林風場」啟用!歷經疫情、財務困境,業者籲政府審慎規劃3-3期

許哲儒認為,現在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一是台灣政府對新政策的準備,重新盤點跟整合法規、行政程序、許可;二對產業來說,也是開發商相互合作的機會,過去業者多採取各自為政、獨立開發案場的模式,未來或許能透過合作開創新的發展可能性。

若今年沒有3-3規劃,許哲儒認為,代表台灣能源政策還有很多可能性,包含浮動式風場。「只要浮動式風電政策未被否決,且市場競爭機制逐步完善,台灣市場的潛力依然可期。」業者強調,浮動式風電不僅能適應台灣複雜的海域空間,更有望成為能源轉型的突破口。

相關主題
IEA首份能源AI報告出爐!AI耗電5年內追平日本,再生能源有望成受益者?
捷熱拼低碳轉型,砸千億在美合建藍氨工廠!年產140萬噸挑戰業界龍頭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