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ESG永續台灣國際峰會聚焦碳權新局 助企業消除減碳焦慮

EN

綠色轉型已是碳世代必修課題,《今周刊》18日主辦「ESG永續台灣第四屆國際高峰會」,邀請經濟部、碳揭露計畫(CDP)、台灣碳權交易所、星星電力等各界先進,從碳揭露、科技創新、綠色交易多元角度,探討台灣企業的低碳實踐。

台灣企業全球碳揭露嶄露頭角 CDP針對中小企業推新問卷

碳揭露將是國際貿易趨勢,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第一期申報中,台灣申報量居全球第五,顯示國內廠商已具申報能力,也反映企業對碳定價高敏感。

永續台灣國際峰會今年邀請CDP首席影響官巴特利特(左二)與企業對談(攝影:陳又嘉)

CDP首席影響官巴特利特(Nicolette Bartlett)談到,全球透過CDP進行碳揭露企業已逾2萬3000間,近年以亞洲地區成長顯著。台灣經CDP完成碳揭露公司有624間,自2022年以來增加22%,顯示台灣企業重視碳揭露的重要性。她也談到,CDP正優化揭露流程,將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的精簡化問卷。她分享,CDP口號是「你能測量,就能管理」(What you can measure, you can manage of),揭露碳排即碳管理第一步,那些數據將是企業決策關鍵,有效掌握成本風險,提升市場競爭力。

星星電力提供企業碳中和解方 2028年目標轉供20億度綠電

企業憂心減碳成本壓力大,泓德能源子公司星星電力致力提供解方。該公司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搭配智慧雲端系統,規劃綠電方案,協助企業達到減碳需求。星星電力目前是台灣前五大售電業之一,截至2024年1月總合約度數達139億度,客戶涵蓋金融業、半導體、電信業等。預計轉供量2028年將達20.15億度,提供企業碳中和解方。

星星電力總經理關婷怡(中)表示,企業真正的碳焦慮來自貿易(攝影:陳又嘉)

星星電力總經理關婷怡分享,集團經歷三次轉型,從電廠開發,到包含工程建置的「一條龍」案場開發,再投入AI進行智慧電力轉型,例如自有品牌TITAN智慧綠電系統,可即時管理案場發電狀況、綠電轉供數據等。未來以智慧電力服務公司為發展目標,「要做能源Uber」,把綠電送到每間企業及用戶。

關婷怡表示,企業真正的減碳動機,其實來自貿易壓力,採購綠電是減碳有效工具,台灣目前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約10%,隨各國持續發展再生能源,預期朝電力自由化市場之趨勢邁進。

綠色創新發現ESG商機 元太科技突破電子紙技術應用

綠色轉型之關鍵在於創新,專注電子紙顯示產品的元太科技(E Ink)致力擴大電子紙技術的應用。董事長李政昊表示,電子紙具低耗電、不自發光、無藍光等特性,適用於電子閱讀器,元太科技正積極將此永續性技術延伸至其它產品。例如與德國汽車品牌BMW合作的「藝術車」i5 Flow NOSTOKANA,運用可變色電子紙技術,在車身呈現豐富圖案,同時透過變色來節能,天氣炎熱時,車身是可反射較多陽光的白色,天冷時則切換為吸熱的黑色。

元太科技董事長李政昊分享利用電子紙技術打造的藝術車(攝影:陳又嘉)

電子紙的碳排量遠低於液晶面板(LCD),在ESG浪潮下湧現許多商機,包括物流運輸、廣告看板、公車站牌等應用。李政昊透露,公司的電子標籤業務成長快速,去(2023)年出貨量達3億片。此前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已宣布,旗下店面全部改用電子標籤,預計上看6億片。

碳交所以經濟誘因促進減碳 子帳戶交易有利中小企業

隨蘋果等國際大品牌制定淨零目標,減碳已成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首要任務,台灣碳交所以經濟機制促進企業減排,提供企業因應供應鏈減碳的工具。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台灣以自願性碳權交易為主,企業可投資植樹造林等項目,取得減量額度。

台灣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在永續台灣國際峰會上發表演講(攝影:陳又嘉)

碳交所未來三大業務,聚焦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國外減量額度與碳諮詢。其中,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已於2023年底啟動,使用美元接軌國際,並採「信託帳戶」及「子帳戶」交易方式,保障買賣雙方,有利中小企業參與。申請開戶全在線上作業,審核時間約30天,與國外2至3個月相比極具效率。碳交所目前正與環境部討論部分國際碳權抵減碳費之規則,國內減量額度平台則預計今年下半上線。

企業買碳權不等於漂綠 實際減碳作為超過沒買碳權企業

田建中也提到,有些企業把碳權買賣視為漂綠,但統計上來看相對少見。他舉《時代》雜誌去年報導為例,經Ecosystem Marketplace調查全球7,000多間購買碳權公司發現,有買碳權公司在自身業務減碳的投資方面,是沒買碳權公司的3倍以上,從事SBTi等科學減量氣候目標的比例,也是後者的3.4倍。顯示有買碳權企業其實重視氣候行動,對照國內,台積電等去年首批成交碳權企業,也都付出了減碳努力。

預計碳權市場將隨減碳需求擴增,但田建中表示,目前全球自願性碳權存量,僅占每年化石燃料總排碳量一小部分,若要求所有產業都要達成碳中和,碳權遠遠不夠。

研究估碳捕集與封存市場規模 三年內增加逾一億噸
稱豬肉「氣候友善」遭控漂綠 丹麥法院判肉品商敗訴成首例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