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弱勢群體容易陷入結構性能源貧窮,受到淨零碳排、能源轉型影響。(攝影:莊閔茜)
國內除了電價上漲壓力,也面臨美國對等關稅等新挑戰,對弱勢群體處境雪上加霜。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呼籲,政府應重視社經弱勢群體,成立「氣候/社會衝擊基金」因應各種變局,尤其在推動深度節能面向。研究發現,許多弱勢族群仍仰賴老舊或二手家電,反而導致用電量與支出增加,陷入能源貧困的惡性循環。
二手老舊家電增加能源支出,政策汰換誘因不足
受國發會委託,台大風險中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台灣發展研究學會10日共同發布「台灣能源公平調查」[註],受訪家戶中有18.84%因為經濟問題,經常遲繳、總是遲繳或是曾遭斷水斷電等,64.22%表達勉強負擔或難以負擔冷氣費用,電價上漲將再受衝擊。
若再加上夏季電費,高達56.9%受訪家戶的能源支出占工作收入比例超過10%,更有30.49%受訪者的比重超過20%,加上補助收入,能源支出占總收入比例超過10%者降為35.65%,顯示補助對於弱勢群體的重要性。
近年政府淨零轉型大力推動深度節能,然而弱勢群體多使用耗電量更高的二手或是老舊家電,反而增加電費支出。報告指出,76.42%家戶有二手家電,84.72%家戶有老舊家電,超過84.24%受訪者雖明白二手大型家電較耗能,但22.27%受訪家戶因無法負擔自費,即使知道有節能補助仍不願意更換,也有 22.75%受訪家戶完全不知道有家電補助。
大型老舊或二手家電耗電量高、能源效率低,愛心捐贈反而增加能源貧戶的電費成本。(圖表:台大風險中心)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劉秋婉認為,能源貧戶議題牽涉到「選擇能力侷限」跟「儲蓄能力受限」2大議題,當能源成本增加就會影響家戶的選擇跟儲蓄累積,比如有些家戶知道二手與老舊家電耗電,卻因為財務選擇因素無法汰換,就形成兩難極端的情形。
根據歐盟「能源貧窮」定義,即家庭在能源開支上超過家戶總收入的10%,逢甲大學財稅系教授黃琝琇也點出用戶汰換家電的動機不足,對於動輒數萬的冷氣、冰箱大型家電來說,補助3,000元可能不足。
貧窮觀念需改變,5大建議面對能源公平議題
在是否願意接受調漲電價命題,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施奕任指出,社會經濟弱勢族群跟一般民眾也有極大的對比,受訪家戶中有61.3%表達不願意增加電價,相對來說一般民眾選不願意的只有16%。
周桂田指出,社會經濟弱勢者容易掉入結構困境,一但沒有補助就會陷入困境,內政部針對應針對中低、低收入戶謹慎抽樣調查。
能源貧窮在現今社會尚未受到足夠重視,然而在淨零轉型中,將是受影響族群之一。黃琝琇指出,傳統的能源貧戶是根據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但這次取樣著重在弱勢家庭,以自我申報的方式提供另一個參考面向。但她也提醒,當家庭結構轉換,老年化趨勢跟單人家戶比率上升,能源脆弱度將會更加惡化。
台大社工系教授、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的陳毓文指出,台灣社會對貧窮的想像往往停留在「沒有錢、沒有食物」的層面,但實際上,貧窮也可能表現在因高碳水飲食、缺乏運動而導致的肥胖等現象。在能源貧窮的議題上,過去常認為捐贈二手家電是幫助弱勢,現在則逐漸理解,老舊家電因耗電量高,反而增加家戶負擔。這些觀念需要被翻轉,也必須持續教育第一線的社工人員。
根據此次報告,研究團隊也向政府提出5大建議,包括辨識能源脆弱群體、釐清脆弱結構特性、擬定能源公平分配、強化政策溝通機制,並依照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12項關鍵戰略的公正轉型政策,成立「氣候/社會衝擊基金」。
社會經濟弱勢群體容易陷入結構性能源貧窮,受到淨零碳排、能源轉型影響外,再加上美國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產業市場變動,周桂田呼籲,就2024年超徵的5,238億稅收,應中止普發民眾提案,改用於產業紓困跟支援社會脆弱群體。
[註]本次調查時間自2025年1月1日到2025年3月18日,調查對象為展望會非原住民經濟弱勢家庭,分布於台灣北、中、南、東共約1萬5,000戶作為抽樣母體,抽樣844受服務家戶,以線上問卷搭配社工員現場協助方式進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