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6大金控聯手出擊!第3屆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啟動,將揭露高碳排名單、挑選過半議合

(圖片來源:元大金控)

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將齊力推動淨零排放政策。(圖片來源:元大金控)

由元大金控、中信金控、玉山金控、第一金控、國泰金控、兆豐金控6大金控組成的第3屆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正式啟動,將齊力推動淨零排放政策。元大金控接棒擔任本次聯盟輪值主席,元大金控總經理翁健表示,希望可以促進金融業減碳盤點與目標訂定,建立所有產業的碳排平均數據。

從高碳排產業著手,強化資訊揭露跟投融資議合

金管會自2022年推動「永續金融先行者」,盼結合公私部門力量,以金融市場引導加速台灣淨零轉型。2023年先行者成員綠色採購總額約新台幣29.37億元,較2022年成長65%,聯盟成員未來也期許持續發揮影響力,帶動各界投入淨零行動。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表示,金融市場發展有3大主軸,分別是金融資產管理中心、 金融科技,以及最重要的永續金融,過去也是不斷把理念轉化行動、行動化為改變。未來6大聯盟成員將持續深化「綠色採購」、「資訊揭露」、「國際接軌」、「協助與推廣」及「投融資與議合」5大作為。

  • 綠色採購:2025年底前將可促進產品資源循環的循環採購納入綠色採購項目;盼持續獲選今年環境部的「綠色採購績優單位」。

  • 資訊揭露:揭露國內主要投融資部門高碳排者的總碳排放與行業別;2025年前揭露範疇一、二及三的減碳目標、策略及具體行動計畫;環境議題揭露項目應取得第三方認證。

  • 投融資議合:2025年前對國內投融資部位屬高碳排者,擇定半數以上實施議合[註]

  • 協助與推廣:進行員工對淨零轉型知識及發展趨勢認識度調查、主辦或參與2場金融業經驗分享。

  • 國際接軌:持續獲選國際永續評比或加入重要國際倡議。

針對高碳排產業定義,金管會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胡則華表示,目前聯盟內部並無明確定義,經濟部或環境部也沒有特別將高碳排產業標示出來,因此6家聯盟成員主要依據自身投資或融資對象,列出授信或投資客戶的碳排量的排名,再取前面60%高碳排客戶做議合,因此每家金控的高碳排名單都不一樣。

(圖片來源:元大金控)

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列出共同籌組的「淨零推動工作平台」6大工作群。(圖片來源:元大金控)

未來聯盟在共同籌組的「淨零推動工作平台」6大工作群,將配合主管機關政策,聚焦於:強化政策與國際接軌、優化碳排資訊申報流程、建立產業碳排平均數據資料庫、建立永續人才培育機制與促進國際交流等方向努力。

翁健表示,期望未來在籌資、投融資、議合等各個面向都可以發揮影響力,促進產業轉型。其中元大擔任「培力與證照工作群」召集人,已在去年與證基會(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催生國內首張「國家永續金融證照」,發出1萬2千張國家永續證照,其中金融業參與7成。未來也將提供集團全體1,300元報名考試費用,總支出將超過1,500萬元。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認為,議合最大的目的就是「No ESG No Money」,善用金融資源跟企業議合的最高境界,就是金融機構針對不願意進行綠色轉型的企業,集體不投資、不貸款。雖然現實難以達到,現在期望透過聯盟提高議合效果,透過簡化程序、輔導跟訂定KPI,從較高碳排產業開始做議合。

川普2.0變局下,碳盤查、數據統整仍是企業基本功

未來面對國際情勢挑戰,聯盟稱不會影響目標。李長庚表示,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重新開採石油,可以從美國優先、俄烏戰爭停戰跟擴大在中東影響力面向理解,認為油價攸關民生物價,若透過重新開採化石燃料,能抑制美國通膨與提高在俄烏戰爭與中東的發言權。

但他點出,各國在面對的碳排與極端氣候沒有減緩,還在持續惡化中。地球只有一個,縱觀歷史上的大趨勢, 30年前綠色轉型還是個笑話,現在已成全球共識,不會因為一個人、一個國家的短期作為而改變,極端氣候沒有緩解之前,綠色淨零轉型還要努力。

對於川普退出國際氣候協定,翁健認為,對整體心理層面一定會有影響,但台灣作為國際產業供應鏈,減碳是必須善盡的企業社會責任,特別是台灣也會受到氣候災害,不僅救地球更是救自己,永續不會受到影響,還是積極做自己該做的事,為台灣淨零碳排盡一份心力。

而且企業在低碳轉型上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李長庚以打球作為譬喻,指出逆風時做好基本動作強化,能在下次表現得更好,而碳盤查與數據統整,也是不論何時都必須做好的基本功。。

[註] 議合(Engagement):由投融資方、公司董事或執行團隊自身專業與影響力,與被投資公司溝通、互動,並提出經營面訴求,提升ESG、性別及人權議題等價值表現。

相關主題
【更新】憂心RE30衝擊綠電市場,台電澄清價格6.3元高於市場價、補充性質為主
RECCESSARY 2025年報上線|東南亞加速推進綠電,跨境碳交易、高品質碳權需求增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