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在5月17日正式邁入非核家園。(圖片來源:pixabay)
在邁入非核家園前夕,《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下簡稱《核管法》)修法昨(13日)三讀通過,核電廠可延役最長20年,不過即便通過修法,核三廠2號機仍要在5月17日依法正式停機。
然而伴隨人工智慧(AI)發展帶動用電成長,以及實現淨零排放的轉型壓力,現行能源結構能否穩定運作,正面臨嚴峻考驗。傳統核能機組重啟與否,以及台灣是否需引進新一代核能技術,都成為社會討論焦點。
《RECCESSARY》推出「非核家園」系列文章,盤點核電歸零後的供電情況,並探討核能的存續發展,解析「非核家園」政策下的挑戰與未來性。
核三將依法停機,未來核能發展需滿足核安、核廢、共識
根據《核管法》,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最長40年,期滿需繼續運轉者,得於停機前5~15年向主管機關申請換發執照,才可以確保核電廠做好完善檢查得以持續運行,然而核三廠已經過了申請時間。
為此在野黨提出核電延役提案,13日以60贊成、51反對三讀通過修正案,增訂核電廠「再運轉」規範。核電廠運轉執照有效期間不變,最長仍為40年,但經營者在期滿後可申請換發執照,核電廠運轉年限最多可再延長20年,為重啟核一、核二、核三開闢道路。
若要重啟核電,政府不斷重申,需通過修法及符合「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對話有成」3大前提。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根據現行法規規定,2號機仍得在17日卸載,延長運行也需要至少16~18個月準備期,並非能夠立即重啟。
延役議題也在其他國家掀起討論,畢竟興建新的大型核電機組所費不貲、時程也追不上用電需求,延長既有的機組為解方。根據美國核能監管委員會(NRC)統計,截至2024年,美國94座商用核反應爐中,有85座獲准延役,其中又有61座進入20年的延役期間。
但重啟或延役核電也非能源萬靈丹,技術更新、維運成本、核廢料儲存等挑戰依舊未解。台灣至今未有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法源與具體進程,延役核電將帶來更多的核廢料,成為核電延續不可避免的議題。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聲明表示,國際上至今尚未有停機除役後重啟的案例,台灣目前也無法律可循,核電並非可輕易重啟,更未針對核電廠的設備老化、耐震強度、核廢料處置與戰爭風險提出因應措施,忽視核安風險。
目前世界上首座高階核廢料處置場位於芬蘭翁卡羅(Onkalo)核廢料貯存庫,是芬蘭政府從1983年開始尋找,最後經過地質調查、環評、民調等環節,2004年開始建造,歷經20年完成這座位於地底420公尺深的核廢料墳墓,成本超過30億歐元(逾新台幣1,020億元),顯示核廢處置在制度、財政與技術上均需長期規劃。
SMR被視為「更小、更安全、更靈活」的下一代核能選項,發電量約為傳統核電3分之1。(圖片來源:pixabay)
新核能技術SMR前景看好,成本、標準與經濟效益成挑戰
不過政府並不排除先進核能技術,總統賴清德日前表態,對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先進核能持開放態度,但前提仍是確保核安、妥善處理核廢料,並取得社會共識。
SMR被視為「更小、更安全、更靈活」的下一代核能選項,其發電量約為傳統核電3分之1,優勢在於建置成本相對低,且可彈性部署於偏遠或傳統核電無法設置的地點,外界期望2030年可望有首批商轉案例。
目前微軟、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大廠已開始搶進SMR市場,亞馬遜去年宣布將在美國3個州投資超過520億美元,推動資料中心擴張並布局SMR技術;Google日前也與核能新創Elementl Power宣布合作將打造SMR,為生成式AI資料中心提供低碳穩定電力,都期望藉由低碳、穩定、可獨立部署的電力來源,滿足資料中心低碳用電與高密度用電的雙重需求。
台灣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也提案啟動4年期SMR研究計畫,尋求國科會每年逾億元資金支持,作為政策決策的技術依據。
可是SMR並非毫無爭議,目前SMR尚缺全球統一的安全標準與監管機制,實際建置成本也高於預期。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最新的發電成本報告(GenCost)顯示,SMR每MWh(千瓩時)成本高達189~414美元,遠高於風光能源的80~122美元。
2023年11月美國核能開發商NuScale Power便宣布取消與猶他州公用事業建造SMR,因為成本從原先預估的53億美元,飆高75%至93億美元,顯示SMR距離正式商轉仍有距離,若無政策明確支持與市場長期承諾,民間資本將難以支撐高研發、高風險的商業模式。
根據德國聯邦核廢料管理安全辦公室(BASE)委託進行調查的SMR報告指出,由於SMR單座發電量較低,因此實際建設成本高於傳統核電廠,推估大約需要生產3,000座SMR才能達到經濟效益。
回到台灣,在滿足未來AI用電成長需求與淨零轉型下,SMR雖具技術潛力,但高昂成本與安全風險,讓核能發展充滿不確定。面對核能存續的爭議,以及未來政策走向,仍有賴政府審慎評估與社會持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