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台灣最後一座核電廠「核三2號機」40年運轉執照年限到期,台灣即將正式邁向無核時代。(圖片來源:Jnlin,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隨著今年5月台灣最後一座核電廠「核三2號機」40年運轉執照年限到期,台灣即將正式邁向無核時代,然而因應產業經濟發展,低碳能源需求水漲船高,朝野產學間的「核電延役」、「新核能應用」討論不曾間斷也愈演愈烈。
面對產業、AI用電需求攀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強調,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快對人工智慧(AI)用電需求管理,並要求資料中心在設立時提供能源使用計劃,採取最佳能效設計,並履行再生能源承諾。他認為,若台灣能夠積極推動綠電建設,就不必依賴核能來滿足AI用電需求。
考量建置時間與成本,核能難滿足淨零步伐
立法院新會期2月1日開始,在野將主戰場鎖定能源議題,盼在5月最後一座核能反應爐的運轉年限到期前,推動修正《電業法》將把核電使用年限從40年延長為60年,也將現行的「非核家園」修改為「非碳家園」。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18日)也邀請長期撰寫《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博士拉瑪納(Dr. M.V. Ramana)來台,討論核能發展現狀與小型核能技術(SMR)發展。
在淨零趨勢下,許多國家把核能當作低碳供電的解方。然而拉瑪納認為,考量到核能建置成本跟建置時間,核能已經不具經濟競爭力吸引力,點出核電全球發電占比在2022年已下降至9.2%。
拉瑪納強調,「核能並不便宜」,過去研究發現,全球180項核能專案中有175案遇到建置延宕、成本超支問題,建置時間平均達10年以上,由於需要維持核電廠安全運作,往往需要建立更多的安全防範措施。
拉瑪納引述華爾街投資銀行Lazard發布的均化能源成本報告,核電的發電成本約為每千度電170美元,為太陽能的4倍以上。(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過去外界認為核能興建成本雖高,但營運時間長、燃料替換低,仍有極大機會獲利,拉瑪納指出,如今已被證明不是如此,核能邊際成本比其他替代能源高,美國等多國反用補助方式讓核能在競爭環境下生存。
SMR建置成本仍高,難解決核能風險問題
既有的大型核能設計因為建置時間長、成本過高不受青睞,小型核能反應爐(SMR)討論度增加。所謂小型核能反應爐,即是裝置容量低於300MW(千瓩)核能發電機組,被認為可以裝置在資料中心、用電量較大的工廠廠房,滿足低碳電力需求,去年Google、亞馬遜、微軟也相繼佈局SMR供電合作。
然而拉瑪納指出,SMR並非新概念,1960年代美國許多偏鄉地區無法使用大型核電廠,轉而建置小規模核能系統,最後卻因成本相對高,多在1970年代關閉,「就好比私人客機價格一定比大型客機昂貴,相同道理。」
除此之外,拉瑪納表示,目前核能正面臨不符合經濟效益、核反應爐安全風險、放射性廢棄物、核武風險4大挑戰,SMR只能解決1~2項挑戰,也有可能加劇其他問題,例如若想降低核廢料,就需採用快中子反應爐,相對提高安全風險。
拉瑪納指出核能並不便宜,目前核能正面臨不符合經濟效益、核反應爐安全風險、放射性廢棄物、核武風險4大挑戰。(圖片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許多業者也期望大規模建置後,SMR成本能往下降,然而不同廠商都在設計自己的小型反應爐,以美國、法國核能大國來看,核能成本也不斷提高,期待規模經濟或轉捩點,他認為這些投資仍有風險。
趙家緯也引述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研究,指出2030年SMR一度電成本是7元以上,遠高於既有的再生能源。
趙家緯認為,若台灣能夠積極推動綠電建設,就不必依賴核能來滿足AI用電需求。(圖片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核廢料、核安疑慮等諸多挑戰仍待解答
除了探討核能的經濟風險性外,科技應用具有地域性跟社會性,台灣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林敏聰表示,無論是「反核」還是「返核」,都面對共同的問題,在科技知識與公共知識方面,需要透明公開讓社會辨別。他也提出核能在台發展大哉問,沒有解答難發展核能。
問題1》核廢料貯存問題:台灣地質條件如何找出深層掩埋場址,再以公正民主方式獲得居民認同?
問題2》核災風險評估:核一、核二廠距離台北市僅30公里,核災發生除了影響民生,以福島核災農產品為例,也將衝擊產業經濟出口
問題3》戰爭與天然災害風險:俄烏戰爭期間,核電廠已被當成戰略地點
問題4》核能治理挑戰:再生能源問題應檢討再生能源治理,而非藉此推動核能,兩者不同議題,核能議題反而更加繁複
問題5》淨零趨勢與科學知識普及:核能與RE100(百分百使用綠電)並無關係,RE100不承認核能;核能、核融合、SMR等仍有許多民眾無法分清
問題6》核能與綠電的經濟效益:若要維持現有的電價,需付出其他外部成本,包括社會轉型正義、能源轉型正義或是全民納稅補貼等
若台灣要在2050年將核能裝置量提高到30%,趙家緯預估,屆時核能需提供超過1,700億度的電力,不僅要延役既有機組、新建機組,還需要在工業區興建SMR,總共需要再興建19~20GW核能容量,將會是超過10兆元投資。
考量到新建核能成本高,國際核電延役的均化成本逼近每度4元,趙家緯認為,若要滿足產業與AI用電,台灣按照規劃完成光電與離岸風力發電建設,便能為亞馬遜、Google及輝達等資料中心提供所需的全再生能源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