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企業內部定價降碳風險 每噸價差可達1600美元

EN

為期2週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預計今(12)日落幕,儘管沒有將全球碳價標準化,但「碳排有價」的概念已經開始發酵,從政府組織到大型企業不約而同建立起碳定價機制,《路透社》觀察到,內部碳定價的價格範圍相當廣泛,每噸最低不到1美元,最高甚至可到1600美元(約新台幣31元到5萬元)。

內部碳定價作爲減碳依據 企業訂定機制各不同

美國製藥大廠安進(Amgen)內部針對高碳排計畫的碳定價為每噸1000美元(約新台幣3萬1,000元),他們還使用「投資鑑定機制」(investment evaluator),以更高的碳定價來決定是否採購減碳設備,該公司發言人表示,「永續計畫的內部碳價比傳統計畫高,但控制在每噸1600美元以內,都算是合理範圍。」

瑞典汽車大廠富豪汽車(Volvo)採取「影子碳價」(shadow price)的方式試水溫,以每噸1,000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000元的價格,來決定生產的車款以及使用的原物料,公司的氣候行動負責人奧特海姆(Jonas Otterheim)表示,「例如,使用再生能源生產鋁,對公司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的碳排只有傳統生產方式的1/4」。

(圖片來源:Volvo)

根據歐盟碳權交易系統(ETS),市場每噸碳價約67歐元(約新台幣2,200元)。隨著歐盟規定趨嚴,富豪汽車也重新計算大型車的實際生產成本,奧特海姆表示,「這真正改變了我們公司的製造計畫,因為即使有些車款看起來獲利很好,但伴隨而來的是其他車款不會遇到的懲罰。」

《路透社》委託非營利組織「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的研究顯示,在全球5,345家會披露氣候相關營運訊息的企業中,實行內部碳定價的比例,從前年的17%成長到去年的20%,而有22%的企業表示接下來兩年內會跟上。

台達電推動碳定價近10年 靠高碳價減排增營收

台灣電源大廠台達電在COP28藍區的周邊會議上,也透露自家內部碳定價高達每噸300美元(約新台幣9,400元),公司品牌長郭珊珊表示,從2014年開始推動碳定價,鼓勵公司部門積極減碳,前3年採用影子價格計算碳排成本,當時在各國廠區的碳價還不一樣,直到2017年統一全球為每噸50美元,並在2021年一舉調高到300美元。

郭珊珊(左二)在COP28分享台達內部碳定價實績。(圖片來源:台達電)

她解釋,價格是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制定的,如果要將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1.5°C內,就必須實現這樣的碳價水準。台達電靠這套碳定價機制,在2022年減少13.5%的碳排,營收則大幅成長22%,創下歷史新高,見證企業營收成長與碳排脫鉤。

各國政府與國際監管機構也各有碳價「期望值」,拜登政府設定碳的「社會成本」是每噸200美元(約新台幣6,300元),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建議,碳價在2030年底前應該至少是每噸85美元(約新台幣2,600元)。

不過對於碳定價到達什麼水準,才能迫使企業認真減碳,專家看法仍有分歧,德國保險巨擘安聯(Allianz)董事會成員塔林格(Gunther Thallinger)表示,如果有一套全球一致的碳市場,應該能在減碳方面產生巨大推力,但現在的問題是碳價變數太多,尤其有些價格每噸不到5美元(約新台幣160元),「我擔心漂綠現象更嚴重」。

相關主題
自發自用光電開放賣予售電業 台灣綠電市場估年增86億度
台灣碳交所將啟動首批碳權交易 每噸訂價5至15美元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