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提升環境生物多樣性外,森林、海洋與土壤碳匯也是台灣與企業減碳的重要途徑之一。(圖片來源:pixabay)
助力國家與企業減碳最後一哩路,農業部期望藉由發展自然碳匯減緩全球暖化與促進生態平衡,目標2030年增匯136.9萬公噸。自然碳匯作為減碳良方與碳權來源之一,《RECCESSARY》也盤點民間業者的碳匯投入情況。
自然碳匯有什麼功用?如何轉換成碳權?
碳匯是指能夠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其中自然碳匯主要透過海洋、森林與土壤吸收二氧化碳,對比人為的負碳技術就是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CUS)等,這些都有助於抵銷人類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速度。
未來自然碳匯也是台灣重要的天然減排工具。根據農業部資料,2022年全台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2億8,596.7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農業部門排放占比約2.16%,然而林業部門卻有2,183.4萬公噸碳匯,可以抵減全台溫室氣體排放7.64%。
對此農業部除了提出部門自主減量計畫,也提出「增匯」的減碳行動,盼2030年較2005年增匯136.9萬公噸CO2e,最終2040年總目標增加1,000萬公噸CO2e,以抵減溫室氣體。
藉由海洋、土壤與森林增匯,2030年有望較2005年增匯136.9萬公噸CO2e。(圖片來源:總統府)
若要將碳匯轉換成「碳權」,成為藍碳、綠碳與黃碳,自然碳匯依照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算法,也得先確認相關方法學,經過一道道的證明、檢測與報告,才可以取得減量額度。
目前環境部也正逐步審定農業部提交的綠碳、藍碳與黃碳方法學,目前台灣已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3項自願減量方法學,將碳匯效益轉換成碳權,除了可以提供減碳,還可以上架台灣碳權交易所交易,引入民間力量。
可以觀察到包含台積電、日月光等科技大廠已從製程減碳跨足到自然碳匯,像是台積電透過在海岸造林取得碳權,日月光則是提出低蓄積林減碳方法學、難度更高;以及電信業者台灣大哥大與中興大學復育紅樹林藍碳,讓廢棄漁塭變身碳匯倉庫,透過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國內投入自然碳匯專案的民間企業與大學。(圖表整理:RECCESSARY,製圖:Napkin AI)
台積電》攜手台中市首創海岸造林碳權
台積電攜手台中市農業局推動台灣第一個「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台中市農業局表示,合作的海岸造林專案面積約2.834公頃,以70%存活率估算,30年至少可取得減碳額度約1,011公噸CO2e的碳權。
此次海岸造林專案位於台中大安區南莊海堤旁,2021年10月啟動,種植共計4萬4,850株,樹種以黃槿、草海桐、水黃皮為主,經過造林、撰寫專案與委託第三方查證,2024年2月向環境部提出專案註冊申請,更已於日前通過。
農業局指出,未來首年至3年由台積電進行新植造林工作,第4~30年則由台中市政府與台積電共同經營維護、撫育。
台中市政府與台積電合作大安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現地。(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農業局)
日月光》首提「改善荒廢低蓄積林」增碳匯
為了落實ESG與取得減量額度,日月光也在2024年7月,首度由企業提出「低蓄積林增匯專案活動」方法學。日月光投控與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自2022年,與「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合作,透過改善荒廢低蓄積林的方式增加森林碳匯。
未來日月光期望透過這項20年的專案,可以減量3054公噸CO2e。
台灣大哥大》與中興大學復育紅樹林藍碳計畫
台灣四面環海,藍碳分布廣泛也無山火風險,台灣大哥大與中興大學2024年12月初攜手合作紅樹林復育藍碳計畫,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的廢棄魚塭種植3,000棵紅樹林,將魚塭內的養殖廢水轉化為促進紅樹林生長的養分,大幅提升紅樹林的碳吸存能力,打造出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
這項為期3年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實驗,預計每公頃每年可吸收77公噸二氧化碳。
台江國家公園的四草紅樹林綠色隧道。(圖片來源:內政部)
信義房屋》與林業保育署攜手護林
2024年9月,信義房屋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新專案,將在台東執行2公頃面積的造林計畫。信義房屋表示,此造林專案對環境的效益,不僅提升山坡地的防災減災韌性,還擴大了森林碳吸存的功能。
考量到中低海拔環境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往往面臨到森林濫墾與退化危機,此次將公私協力合作,委託專業生態調查公司進行生物多樣性監測,確保林地永續發展,未來也將與當地社區合作,增加在地工作機會。
森崴能源》國內首宗大規模森林碳匯案例
森崴能源於2024年10月,與財政部及中興大學簽署國土自願減量專案委任合約,計劃在台東池上72公頃土地上造林投入森林碳匯,預計該專案可實現近5萬7,000噸的減碳量。
未來計劃將種植13萬棵樹,包括台灣樟樹、台灣櫸木、相思樹、台灣肖楠和光臘樹等,植樹造林經第三方查驗單位驗證後,2至5年內可取得環境部自願減量專案註冊,預計在20年間減碳約2萬1,600噸,並在20年後獲得4,000立方公尺的木材。
媒合企業ESG需求,農業部推碳匯與生多平台
經過兩年籌劃、與國內上百家企業多次座談交流歸納意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2024年4月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對接淨零排放、生物多樣性與企業落實ESG需求,平台上架後林業保育署提供46件專案徵求合作、另有3件企業自提案,首批成功媒合11家企業。
其中在首批媒合11專案中,林業保育署表示,高達8個是由企業攜手在地部落社區,共同透過造林、竹林經營、棲地營造及友善產業發展,實現增益自然碳匯及生物多樣性等目標;另外3個專案則為企業運用自身的照明、數位技術及用地資源,改善生物棲地、推動野生物保育及重要林業文化資源保存。
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中的石虎保育計畫。(圖片來源:農業部)
成功大學展開「里山倡議」,盼2030年增匯6千萬噸
除了企業外,學界也積極投入增匯行動。日前成功大學執行為期6年的「里山權杖倡議」計畫,目標在推動與開發符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里山倡議減碳科技,並結合農村再生地方創生活動,預期目標在 2024~2030年總達到6,000萬噸二氧化碳增匯。
其中里山倡議是由日本環境省(MOE-J)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共同主辦,確保維護農、林、漁、牧業生物多樣性、知識體系與食物和生計安全以及傳統農業文化。未來成功大學期許藉由開發農業生物減碳科技、生物多樣性碳權開發等,推動國際碳權合作,跨國發展生物多樣性減碳計畫與碳匯評估。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際永續淨零趨勢下,藉由增加自然碳匯,除了政府能積極盤點可造林公有林地、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政府、產業與學界攜手合作將能加速自然碳匯的研究與經濟效益,減碳之餘企業也可以實踐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