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大廠台達拚2025台灣廠辦100%使用再生能源,永續長周志宏指出,買綠電的挑戰與過程,都是做了才會知道。(圖片來源:台達)
為滿足供應鏈與ESG的要求,台灣政府積極佈建綠電,同時建立綠電交易機制,讓供需雙方可以在自由市場買賣綠電,經濟部曾預估2030年綠電需求量將達400億度。
國內再生能源開發主力為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當產業對綠電需求與日俱增,除了太陽能,如何讓企業更容易取得離岸風電,成為接下來綠電交易市場的觀察重點。《RECCESSARY》推出「綠電採購指南」系列專題報導,透過盤點法規變化與對策建議,作為企業購買綠電的參考。
台達電對外宣稱2030年要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與碳中和目標,目前全球廠區使用再生能源比例已達76%,若單指台灣更高達80%,進度遙遙領先其他國內電子業。這背後耗時兩年布局,才多買到再生電力、接續再一年買到適合的非綁定再生電力憑證,逐一克服購買挑戰。
談及企業要如何購買綠電,台達永續長周志宏認為沒有其他心法,唯有「直接買下去」,就會知道夠不夠用,並逐步規劃達到RE100(使用百分百綠電)的年份。
滿足全球據點綠電需求,台達克服繁瑣程序多國購電
買綠電聽起來容易,但並非僅落在採購或永續部門執掌範疇內,周志宏指出,台達並非用電大戶,挑戰不在於綠電購買量,而是全球據點分散,如何逐一買綠電成為挑戰。
台達2007年即成立企業責任委員會,2021年更名永續委員會,為台達內部最高層級的永續管理組織,除了推動持續轉型,也需要協助台灣、中國、印度、東南亞、EMEA(歐洲中東及非洲)、東北亞、美州、子公司乾坤8個工作小組協助買綠電。
周志宏分享,買綠電需要經過總務(用電單位)、財務(作帳)、採購(買綠電)、法務(簽約)、資本(盡職調查)、資訊(匹配)、永續(法規跟市場)共7個單位,沒有開始買綠電,就不會知道過程有多不容易。
一名綠電產業專家指出,光電案場一般規模較小,大型企業採購光電需進行複雜的盡職調查、合約管理問題;另一方面,離岸風場的發電量大,但案場開發商及其背後融資銀行對於購電企業的信評、採購量、採購年期等均有相當高的要求,務求能從購電方取得穩定的收益,這些都增添採購綠電的複雜性。
因此台達耗時兩年多時間購買綠電、一年多購入綠電憑證,目前台灣已實現RE80,其中PPA(購電協議)占比約74%、非綁定再生電力憑證3%、自發自用3%,剩下20%為灰電,目標明年提前達標RE100。
然而台達推動RE100,買綠電不是唯一手段。周志宏補充,台達先從廠辦節能開始,之後再瞄準所有廠房、車棚屋頂來建置太陽能板,之後再買綠電、簽署PPA,最後一哩路才是購買綠電憑證。
台達在印度Bengaluru的綠建築總部大樓與研發中心。台達在全球據點分散,如何逐一採購綠電成為挑戰。(圖片來源:台達)
「範疇二」是減碳重點,台灣據點2025年實現100%綠電
雖然淨零排放是全球近年才提出的趨勢,但台達早在2007年就成立永續委員會,2017年成為台灣第一家通過科學基礎目標倡議組織(SBTi)符合性審查企業,目標2025年碳密集度較2014年下降56.6%,提前在2021年達標。
後續台達又根據SBT 1.5°C目標,訂下2030年範疇一、二碳排放下降90%、範疇三下降25%,2050年範疇一、二、三要下降90%的目標,並於2021年加入RE100,承諾全球據點於2030年實現100%使用綠電與達成碳中和。如今台灣據點已實現80%綠電,更喊出2025年台灣可實現百分百使用綠電。
周志宏指出,在台達的碳排放中,若只算範疇一、二的碳排放,範疇二約占8成,因此如果想要階段性達成減碳目標,最重要的手法便是用綠電。
「買綠電的挑戰與過程,都是做了才會知道,」周志宏點出,無論是汰換節能設備、綠電自發自用,或是買綠電跟憑證,都有前期成本。
因此台達制定內部碳定價300美元(約新台幣9,793元),意思是營運的每1噸碳排需繳300美元,作為集團的減碳基金。其中25%用於再生能源開發、買憑證(不包含PPA),25%用來做能資源管理達到節能減碳與50%低碳創新研發資金。在內部碳定價推動下,周志宏粗估,碳費最多約占台達1%營收。
減碳的前期成本是中小企業購買綠電與綠能轉型的共同的困境,周志宏認為,大型企業需要和供應鏈合作才能成功,透過以大帶小、個案補助等方式,若原本5年才能回收成本,縮短到2~3年,就可提高中小企業的投資誘因。
台達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以大帶小專案」中,運用政府核發低碳化專案最高補助金額新台幣3,000萬元,協助11家供應鏈夥伴節能減碳,並整合綠電交易經驗及自行研發的綠電轉供匹配技術,提供綠電規劃及採購方案。
台達在2021年加入RE100,如今台灣據點已實現80%綠電,更喊出明年台灣可實現100%使用綠電。(圖片來源:台達)
台達看好多元的能源組合,實踐RE100目標
台灣綠電議題主要是供需不平衡,現在仍是賣家市場,但隨著有愈來愈多企業願意加入RE100或是宣示目標,周志宏認為,「需求就在那裡,台灣還有還有好多綠能沒有真正出來,比如小水力、生質能、地熱與氫能等。」
一名綠電產業專家認為,台灣再生能源是否能滿足企業的綠電需求,以目前政府推估2030年國內綠電需求量約400多億度來看,國內透過直接簽訂CPPA(企業購電協議)、跳脫躉購合約等方式進入市場的綠電,有機會達到將近500億度的水準,綠電供給應仍足以支應需求。
未來若要實現淨零,必須持續研發新技術,需要多元的能源組合。周志宏舉例,台達目標2030年實現R100,因電網匹配難度,最後一個階段若要靠PPA達成需要評估其經濟效益。然而台達現也正研發氫能設備,預料2026年就能量產,屆時將可降低憑證用量,「雖然台達目標2030年實現RE100,但隨著技術日新月異,2026、2027、2028年的達成方式都不盡相同。」
除氫能外,產業界也看好「地熱」是中長期穩定的綠電來源之一,只是現階段仍需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完整探勘。
至於近期熱烈討論的核能,周志宏坦言,「如果政府開放企業買核能,那當然樂見。」目前核能研究,多聚焦於小型核電模組(SMR)技術,根據國際管顧公司Gartner報告指出, SMR技術還需要10年以上才進入成熟期,目前國際多數SMR開發計畫仍依賴政府補助,且尚未完整驗證其成本效益,SMR可做為中長期電力規劃的選項之一,但還需要時間來觀察。
對台達而言,在推動減碳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摸著石頭過河,唯有持續行動、試錯,才能離淨零更靠近一些,化不可能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