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McKinsey)聯手《BoF時裝商業評論》(Business of Fashion)公布了《2024時尚調查報告》(The State of Fashion 2024),評分直指服飾品牌不及格,同時提出時尚業者將面臨成長減緩、技術變革和多變的市場競爭三大問題。本文將整理報告重點,包含轉型所面臨的挑戰與現行解方,並強調強制性規範以及民眾消費意識改變的重要性。
面對經濟成長疲軟、通膨持續和消費者信心疲軟的前景,時尚產業正面臨確認新的價值與績效驅動因素的挑戰。為此,麥肯錫(McKinsey)聯手《BoF時裝商業評論》(Business of Fashion)公布了最新的《2024時尚調查報告》(The State of Fashion 2024),提出時尚業者將面臨成長減緩、技術變革和多變的市場競爭三大問題;更在十大趨勢中強調,各國陸續頒布永續法案,進而強制企業採取行動,彰顯出時尚產業自我監管永續發展的時代將結束。面對從生產到回收處理的全方面規範,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與品牌印象重要性上升,調查也認為 ESG 議題會被視為行業的最優先事項與挑戰。
自 ESG 成為主流,時尚產業皆提出活動與應對策略,如快時尚品牌的衣物回收活動,奢侈品牌更紛紛提出永續計畫、研發與採用環保材料;不過,隨之而來的是漂綠事件頻傳── H&M 的「Conscious」系列,即被控訴以「永續」誤導消費者。儘管歐盟與美國等地紛紛推出如《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等類似規範,強制企業揭露有關其氣候相關活動的資訊,許多公司仍選擇不與公眾分享他們的永續進展,更甚走向「唬綠」(Greenhushing)。
困境重重的循環時尚變革之路
在《2024 年循環時尚指數報告》中,其評分的標準係以七個關鍵維度衡量,包含(1)循環設計原則;(2)消費者溝通;(3)產品保養說明;(4)維修和保養服務可及性;(5)二手服飾選擇多寡;(6)服飾租賃模式;(7)舊衣再利用或捐贈。同時評分也擴張至品牌循環性對一、二級市場影響的面向,從關注回收材料的使用多寡,增加到對循環設計原則的整合。
(此次評分標準除基於一、二級市場中的七個關鍵維度外,也擴張關注品牌對循環設計原則的整合。/圖片來源:Kearney )
在其 10 分制的評分中,此次整體產業平均僅 3.2 分,與 2023 年相比雖有提高,但在全球的 235 個品牌中,僅 25 個獲得至少 5 分,更只有前四名超過 7 分,其中包含 The North Face、Patagonia、Levi’s 等品牌。報告中表明,此次進步主要源於一級市場中產品保養說明的改善,以及消費者對品牌宣傳的循環性和耐用性的重視提升;至於二級市場(即二手商品再利用與販售)則沒有太多的改變。這代表只有極小部分企業透過循環產品設計、轉售或再利用來減少排放和消除浪費,更顯示當前整體時尚行業仍持續以線性模式運行。
不過有趣的是,此次報告的前 10 名當中美國品牌佔了6名,而且多數在二級市場,尤其是二手通路及廢棄物回收使用方面表現出色。例如 Coach 在 2023 年推出了子品牌 Coachtopia,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使用新材料,並專注運用由回收廢物或再利用材料製成的替代材料;同時,設計出使用週期更長、在使用週期結束時可以拆卸和再生的產品。另外,像是 Levi’s 今年也於台灣攜手 Story Wear 與設計師詹宗佑合作,利用長年執行的牛仔褲回收計劃的回收衣物,打造『upcycling升級再造』系列,將回收丹寧布料以及五金、拉鏈等進行再創作。
(Coachtopia 運用裁切下來的皮革邊角布料、小碎布製作產品,連單品上的縫線、吊牌或是運輸用包材皆運用回收材質/圖片來源:Coachtopia )
雖然報告顯示許多品牌,包含快時尚品牌 Zara 、Uniqlo以及鞋類品牌如 Timberland、Ugg 等都已透過經營再利用市場,或提供修理/修復服務等方式參與行動,但面對越發不穩定的市場與供應鏈系統,以及多方出台的法令規範,時尚行業無疑需要放下空談走向實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數評估仍只關注服裝生命週期的有限部分,導致各種扭曲的結論。同時,雖然從「搖籃到墳」的循環角度來看,觀察完整產品生命週期才是上策,但目前仍沒有完善的行業標準可保持一致性。據此,報告書也提出企業在材料選擇、製造、設計和轉售活動方面,所受到阻礙的因素概況及可行解方,此處引用TRELLIS報導統整:
1. 成本與研發使再生材料創新速度慢
Lux Reaserch 分析師 Tiffany Hua 表示:「從創新的角度來看,我們看到時尚產業內材料創新、產品壽命結束(End-of-life)技術的投資和專利活動都在增加;然而,這些創新的商業化往往較慢。」而《2024 年循環時尚指數報告》作者布萊恩·埃裡格(Brian Ehrig)也表示,除了 Patagonia 等少數自行研發的品牌外,實際上多數品牌皆需要依賴第三方來開發下一代材料。而據 Linkedin 整理,採購、生產和分銷環保材料和產品的高成本,是時尚產業永續設計的主要挑戰之一,且新的設計通常需要投資新技術、流程和認證,都會增加時尚品牌與製造商的營運及財務風險。
這個難題在 Patagonia 的經驗中也能看到證明。Patagonia 大約在 10 年前就開始在潛水衣製程中,嘗試用 Yulex 製造的低耗能、低毒橡膠來取代部分氯丁橡膠;但直到去年才以 80% 的生質材料成功取代,可見以綠色材料替代並非易事;更別說報導中引用設計師 Copeland 的說法,Patagonia 每項成功創新背後的評估,都有超過 100% 的失敗可能。能夠像 Patagonia 這般──設計師透過網路傳遞,並成功和材料製造商進行合作,是非常罕見的例外,有更多人甚至沒能走到嘗試的這一步。上述彰顯出新材料研發及使用的困難,若要進一步投入生產,中游供應商如果缺少品牌對最終產品的承諾或投資協助,更難提升投入新設施成本的意願。
(Patagonia 在去年發布的新系列潛水服中,進一步將由舊潛水衣、輪胎製成的回收炭黑顏料添加到 Yulex 天然橡膠中,加工成新的潛水服材料/圖片來源:Patagonia)
2. 設計細節忽略再使用 使回收過程複雜化
服裝產品對環境的影響,有 80% 在設計階段就已被決定,但少有企業在此階段將產品的二次利用納入考量,進而做出阻礙後續回收使用的選擇。像是市場常見的棉質襯衫,本身可能是可生物降解的,但額外添加的貼花、刺繡或標籤,造成拆卸過程變得複雜,需要更多的手續才能進行回收利用。鞋類的回收也因為使用的材質多種且複雜,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像是貼合在一起的金屬扣孔、聚酯鞋面和橡膠鞋底等都很難撕開和重複使用。當廢棄的服飾與鞋類材料難以拆解,使分類和回收產生更多的負擔和成本,企業就會降低再利用的意願。因此絕大多數的服飾鞋子在被丟棄後經常被直接掩埋或燃燒,可以從 Textile Exchange 去年發布的《織物市場報告》(Materials Market Report 2023)窺見──全球纖維市場中,只有不到 1% 是來自再生紡織品。
為此, Kearney 在報告中提出企業改善方向的建議。首先是以材料為中心,盡量只使用單一材料,遠離難以分離和回收的混合物,而單一材料中又以真正可生物降解的天然材料為優選──100% 天然纖維製成的產品相對可以達成生物降解。其次才是設計完全由單一種的材質或合成纖維製成的產品,使纖維回收再利用手續更為方便。以上是將回收混合纖維所需的專門工藝和工具成本,以及現今仍無法有效分離黏合產品等現況納入考量。然而,從 BBC 的報導可以得知,儘管已有相關技術存在,但規模化上仍有許多困難,且前期分類也仍是一項勞力密集的工作,需要大量有經驗的人員才能完成。
報告提出的另一項建議則是模組化設計──透過在產品設計中有意識地納入可以輕鬆拆卸的零件與模式,以便回收或零件換新。其中以 Anything Can Be Changed(ACBC)生產的 Zip shoes 為例,除了具有可生物降解的鞋身,和易於分解的可回收鞋底外,品牌也透過模組化設計,讓鞋底和鞋面通過拉鍊分開並可拆卸,鞋墊也可以抽出,讓鞋身、鞋底跟鞋墊都可以被拆卸和替換,藉此延長產品的整體壽命與可用性。
(ACBC 的 Zip shoes 讓消費者可以持續替換部分零件來延長使用/圖片來源:FOTOSHOE)
3. 轉售和再利用可能會損害企業利潤
報告撰寫者 Ehrig 受訪時表示,近年來轉售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然而實際影響力有限,「它非常昂貴,而且通常不賺錢,除非你擁有真正知名品牌的優質產品。」除了經營成本外,篩選二手物品的過程也需要成本,在不同地區間運送舊貨,例如運送到物流倉庫然後送給消費者,更是一筆運輸費用,這些都可能會降低企業利潤率。根據同份報告附錄,Soles4Souls 執行長 Buddy Teaster 的專訪內容提及,儘管不少企業立意良善,盼將物品送給有需要的人再次使用,但提及運費時經常不了了之,鞋品重量也可能提升運費,讓轉售、再利用更加困難。
分析師 Tiffany Hua 認為,品牌之所以會被轉售吸引,是因為品牌本身已有成熟的自動化、電子商務和電腦視覺技術,這比從頭開發新的製造技術更容易。而儘管目前已有像 Allbirds 推出 Allbirds ReRun 平台,提供消費者以折扣價格購買「稍微不完美且被溫和使用過的二手產品」,藉此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並減少對地球的影響;報告仍建議企業除了設計可回收、降級回收或升級回收的產品,或可長期使用的產品,在設計中仍要將「維護、修復和恢復」融入當中,且品牌應提供消費者易於維修、回收或轉售的途徑,就像是 Patagonia 的「Worn Wear」計劃,除了設計能夠被回收的服飾外,更透過增設維修站點、在網路上教學如何自行修補服飾等,來鼓勵人們延長服裝的使用壽命。
(Patagonia 在「Worn Wear」計劃網站中,透過一系列影片教導消費者如何自行修理服飾。/圖片來源:Patagonia)
強制性生產者責任 推進產業改變
如前述提及,以歐盟和美國的監管機構為首,各國均逐步頒發永續法案,開始對品牌施加壓力。如歐盟擴大了生產者責任立法,要求公司承擔處理其包裝所造成的廢棄物費用;美國也正推動類似規定,例如紐約州推出的《時尚永續與社會責任法案》(The Fashion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Accountability Act),以及目前正於國會審議的《美國貿易與投資法案》(The Americas Trade and Investment Act)。
而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發布的《推動紡織品延長生產者責任政策的界線》(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EPR policy for textiles)一文中,也強調若要建立全球紡織品的循環經濟,就必須實施強制性的延伸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報告指出,必須大幅增加紡織品「專用」的基本回收設施,才能解決相應的問題;但目前的紡織品獨立回收比率平均僅 14%,且現有的回收多專注於收集「可重複穿著」的舊衣,為了增加回收比例,勢必要進行強制收費使企業負起部分責任。
透過強制性的延伸生產者責任,將能夠為紡織品的單獨回收系統提供獨立且充足的資金,吸引資本大規模投資重複使用和回收所需的基礎設施,創造全球物質流(global material flows)的可追溯性,並促進集體行動。藉此推動企業將循環性納入生產思考中,建立統一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 EPR 機制,統整各國標準,方能使紡織品的循環經濟蓬勃發展。由此可見,政府訂定相關規範對於整體發展來說,除了監管更有加速作用,並促進討論,是時尚產業循環發展中重要的一環。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提出強制性收費 EPR 有四大主要優勢。/圖片來源: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
穿新衣快感僅四次 慢時尚興起鼓勵有意識消費
台灣凱度去年針對 15 歲以上台灣民眾進行的服飾購買行為調查發現,台灣人近一年平均購買的衣服數量增加,但卻有 72% 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只在必要時購買衣物,可見即使時尚的永續價值被持續討論,消費者的實際行為上卻並非如此。購物確實會產生快樂,但樂施會(OXFAM)的調查提出,通常一件「全新」衣服的快感會在穿著4次後消失,而這些短暫快樂帶來的是更多的污染問題。根據BBC 報導,全球每年僅有約 12% 的服飾材料被回收,更多則是被燃燒或掩埋,因此服裝的持續高生產和消費,可以說是造成水污染、溫室氣體排放和廢棄物產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除了持續關注議題,迫使企業從源頭納入循環原則外,消費者更可以參考近年興起的「慢時尚」實踐有意識的消費──在購買前審慎評估需求與原有衣物的搭配,縮減衣物數量,保留真正喜歡、實用且時尚的精選單品,同時考慮以修補代替購買。這些不僅能幫助環境,更可以節省日常花銷,而當需求減少,相應地生產也會降低。要讓時尚走向循環之路,需要生產與消費兩端的意識和行動,透過共同努力和長遠思考,才能讓服飾不再是單純的消耗品,而是更具有包容性、永續性與參與性的產物。
資料來源:
- The State of Fashion 2024: Finding pockets of growth as uncertainty reigns
- Discover growth opportunities in disruptive trends in fashion
- Keeping products in use by scaling circular business models
- We need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 policy for textiles
- Our vision of a circular economy for fashion
※本文轉載自《CSRone》,原文連結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