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碳權交易平台(CIX)產品及策略總監Yering Ngan於19日分享自願性碳權市場現況。(圖片來源:CIX)
森林保育造林、海洋生態復育也能轉換成碳權,更是近年炙手可熱的「以自然為本(Nature-based Solutions,NbS)」解方,新加坡碳權交易平台(CIX)產品及策略總監Yering Ngan認為,隨著市場對高品質碳權的關注,科技碳移除與自然碳移除等碳權需求將不斷提升。
過去碳市場偏向利基工具,現在逐漸轉變成主流金融工具。Ngan指出,到了2030年以自然為本的碳權解決方案將占全球碳權供應的65%至85%之間。
碳移除、科技碳權後市看漲,買家注重碳權品質與評級
Yering Ngan於19日在《今周刊》主辦第5屆2025「ESG永續台灣」國際高峰會談及目前自願性碳權市場現況,她認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製造中占比達50%,在精密製造、晶片製造和重工業背景下減碳壓力大,即使透過技術創新、能效提升跟再生能源使用,還是有難以消除的碳排。購買碳權雖然作為減碳的最後手段,但隨著碳價提高跟以及淨零壓力,提早布局碳權的企業反而獲得更高的應對彈性。
雖然過去的碳權陷入漂綠、濫用爭議,讓許多企業或投資人退出市場,但Ngan點出,自願性碳權市場的註銷量仍趨於平穩,去年落在1.75億至1.8億之間,顯示愈來愈多買家認知到碳權的重要性,且領先買家對高品質碳權需求增加,前200百名買家貢獻50%以上交易量,分析資料更發現,這群買家更關注在低碳品質與碳權評級等。
從市場價格觀察,2024年自願碳權價格較2023年下降20%,平均價格為每噸4.8美元,CIX更發現,碳移除和科技減碳碳權較其他類型碳權享有更高的價格,而森林保育碳權則比造林價格還低,這呼應了碳移除跟科技減碳屬於更高品質的碳權。
Ngan指出,2030年以自然為本的碳權解決方案將占全球碳權供應的65%至85%之間。(攝影:莊閔茜)
針對現階段企業投入自然碳權,CIX也給予3個發展建議:
-
企業必須去了解專案當地背景,適當做風險管理,確保保障措施與積極推廣科技發展。
-
企業可共同構建需求訊號,組建「買家聯盟」促進市場改進工具。
海委會申請藍碳自願減量方法學,鼓勵企業投入藍碳復育
當自然碳權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台灣四面環海,藍色經濟、海洋碳權發展機會豐富。看好海草、紅樹林與鹽沼等天然資源,近年主管機關海洋委員會積極推動海洋保育、盤點海洋碳匯,並與企業洽談合作。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副署長施義哲表示,海洋委員會自2018年正式掛牌,開始進行海洋碳匯研究作業。根據藍碳生態系盤點,全台灣有22處海草床、43處紅樹林跟7處潮汐鹽沼,共計8,945公頃,總計碳儲存量達47萬噸。
施義哲表示,海保署以4大方針、15項方案推動海洋生態保護。(攝影:莊閔茜)
施義哲表示,現在正不斷進行盤點與企業接洽,也提供國內復育潛力地點供企業參考。除了發展企業藍碳ESG合作方案,未來也有機會發展成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將減碳與環境效益轉換成碳權。
目前農業部與海洋委員會合作,向環境部申請提出藍碳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草案、減量方法草案應用範例。為盤點藍碳的溫室氣體排放源範疇,施義哲表示,海保署每年估算維持覆蓋藍碳面積、藍碳統計每年新植、伐採及干擾等相關活動數據,期望用來估算台灣的藍碳年移除量,希望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清冊,並建立藍碳地理資訊系統(GIS)相關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