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碳信託報告指出離岸風電公眾參與時機過晚,對此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表示贊同,期望推動開發業者及相關單位提早公開資料。(圖片來源:環境部)
在任何土地開發案中,「公眾參與」都不可或缺,不僅有助建立社會信任基礎,也可以減少錯誤資訊流傳。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表示,未來也期許調整環評審核方式,提早公眾參與提升訊息公開透明度,充分揭露案場資訊,並期望在今年環評總體檢納入改善措施。
英國碳信託報告:台灣離岸風電公共參與偏晚、資訊不夠透明
英國碳信託公司(Carbon Trust)與英國在台辦事處於11日舉辦「台灣離岸風電的公眾參與框架報告發布」,藉由國外經驗探討如何提高台灣離岸風場開發的公眾參與度,彭啓明也與會並分享台灣的離岸風電審查經驗。
離岸風電一直都是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主力,台灣也是全球離岸風電成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然而英國碳信託公司報告指出,台灣的公眾參與時間較晚,影響資訊透明度及利害關係人建立信任。
報告強調,公眾參與是開發過程持續進行的機制,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參與方式。例如在開發場域、環評作業都需要廣納民眾回饋,在建設階段,開發商也需要分享施工時程表、揭露營運過程的風機運作情形與維修狀況,甚至在除役階段中也需與利害關係人的合作擬定計劃,上述都可以讓利害關係人建立信心,然而台灣的公眾參與主要都在環評審查階段。
報告認為,台灣案場開發透明度與漁業補償措施等資訊揭露不足,應儘早啟動公眾參與,避免到環評審查期間才開始討論。
彭啓明11日出席報告發佈會時,坦言台灣在資訊揭露跟提供方面,仍有調整空間。(攝影:莊閔茜)
離岸風電為跨部門開發,盼提早啟動公眾參與及早討論
目前在環評前,開發商需要公開案場資訊,並設有20天的意見蒐集期,但報告指出,20天偏短,建議延長到45天,讓利害關係人有足夠時間提出意見;環評中也建議延長民眾發言時間至7~10分鐘。
除此之外,報告指出,若離岸風電開發商僅在線上公布相關訊息,可能導致部分族群難以獲取相關訊息,建議廣設現場與直播說明會或工作坊、提供易讀易懂的資料報告,也應建立利害關係人清單與建立更多的回饋、申訴管道平台等。
報告建議,台灣可以參考美國的漁業補償、愛爾蘭跟澳洲早期公眾參與,視覺化讓大眾了解規模與進度,防止錯誤訊息流竄。又或是借鏡英國的利害關係人溝通平台,讓受影響民眾與產業不需要再單兵作戰,不用逐一尋找主管單位,可即時傳達回饋也讓資料更透明流通。
報告認為,提升離岸風電的公眾參與度不僅有助建立社會信任基礎,也可以減少錯誤資訊流傳。(圖片來源:iStock)
對於報告建言,彭啓明也坦言應更早啟動公眾參與。他表示,「國外多為分散式政府,台灣則主要由環境部審核,因此環評就會成為關鍵決戰點,環評通過與否壓力都在環境部上,環評不過是阻礙經濟發展、環評審核通過變經濟部小弟。」
彭啓明也期望,在此次的環評總體檢中,也期望推動讓開發業者或是其他單位能提早公開資料,建置完善溝通資訊平台,「台灣公眾參與度不輸其他國家,但事前的資訊揭露跟提供方面,仍有調整空間」。
尤其離岸風電涉及跨部門單位,包括經濟部能源署、農業部漁業署、海洋委員會、交通部航港局等,環評審查更為複雜,彭啓明盼將來與英國在台協會合作,調整環評審核方式,也期望類似機制,也能應用到同為跨部門的太陽能案場開發,藉由資訊揭露降低民眾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