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市場上的碳權品質不一,如何透過方法學來評鑒碳權,提升市場透明度成為關鍵。(圖片來源:iStock)
為提升台灣在國際碳市場的公信力,台灣碳權數位經濟發展協會(TCDD)與英國碳信用評級機構Sylvera於23日共同發表「界定碳信用品質《Defining Carbon Credit Quality》」,結合國際實證和科學數據,提供企業評鑒碳權的信用品質。
TCDD與Sylvera策略結盟,推動碳信用品質透明化
為因應供應鏈減碳要求,降低國際貿易上的碳壓力,企業除了使用再生能源、節能外,還可透過購買碳權來抵減碳排。但過去一段時間市場上的碳權品質不一,如何透過一套方法學來評鑒碳權,提升市場透明度成為關鍵。
對此TCDD與Sylvera策略結盟,提升台灣碳交易在國際上獲得更高的信任度與公信力,雙方聯合發表「界定碳信用品質」專案報告,首次向台灣各界介紹全球自願性碳市場的碳信用品質最新國際評級架構。
Sylvera這份報告透過實證數據與案例分析,提到高品質碳權的核心標準與評估方法,以及如何透過科技與科學方法提升市場透明度。
導入Sylvera國際評級框架,助台灣碳市場接軌國際
Sylvera長期致力於制定嚴謹的碳權評級標準,所謂高品質碳信用定義為「一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經由專案活動直接減少或移除大氣,且在環境上具有顯著持續性的單位」。
Sylvera 亞太區負責人Louis Booth表示,Sylvera評級體系的3大核心準則:穩健的碳核算、額外性(附加性)以及長久性,並輔以對社區與生物多樣性的評估。透過多年田野研究、獨立數據、衛星觀測與機器學習,對全球近200個碳專案進行科學評估,破解過去碳信用品質不一的問題。
左起英國碳信用評級機構 Sylvera亞太區負責人Louis Booth,臺灣碳權數位經濟發展協會(TCDD)理事長黃釗盈。(圖片來源:TCDD)
TCDD理事長黃釗盈期盼,透過引進Sylvera的國際評級框架,建立台灣自主與世界接軌的碳權方法學與分級體系,確保市場交易的每一單位碳權都「貨真價值」,經得起國際檢驗。
今年3月在台東池上啟動全國首座林業碳權示範區,由森崴能源旗下元杉森林和中興大學攜手合作,打造大規模的自然碳匯。
不過有林、有地不一定可以獲得碳權,日前環境部公布台灣4項森林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包括「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及「低蓄積林增匯專案」,業者可依照不同土地使用、林木生產選擇適合的減量方法。
接下來TCDD將協助導入Sylvera的評級框架,應用於台灣地方型與產業型專案,導入透明、科學的碳權評級框架,讓台灣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碳信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