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CESSARY》於28日舉行線上「企業碳權應用與綠電採購策略分析研討會」,解說最新的碳市場風險與綠電購買。(圖片來源:iStock)
面對國際淨零趨勢與挑戰,企業如何在碳市場中抓住機遇、有效減碳?《RECCESSARY》28日舉行線上「企業碳權應用與綠電採購策略分析研討會」,解說最新的碳市場風險與綠電購買。為預防漂綠風險,碳權市場正朝向更高品質與信譽的方向發展,綠電憑證的採購也得注意品質能否被檢驗。
漂綠風波衝擊自願性碳市場,「碳移除」碳權將成重點
淨零浪潮勢不可擋,有愈來愈多國家開始課徵碳關稅,企業無論是為了因應國內外法規,還是滿足品牌客戶的供應鏈碳揭露要求,紛紛展開碳盤查計劃,積極擬定減碳計畫,提交自身的企業碳報表。
目前企業為追求自身碳中和目標,可購買碳權用來抵扣範疇一(工廠生產直接碳排放)、範疇二碳排放(外購電力間接碳排放)與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又或是購過購買綠電憑證,抵扣範疇二的「用電產生」的碳排放。
不過無論是碳權購買還是綠電憑證交易,背後都有許多眉角。2023年全球自願性碳市場萎縮至少6成,從2022年的19億元,下跌到7.2億元,交易量也下滑,《RECCESSARY》碳市場研究員胡湘渝認為,「目前碳市場正面臨價格波動劇烈、碳權品質、漂綠風險3大危機。」
胡湘渝說明碳市場目前面臨的3大危機:波動劇烈、碳權品質、漂綠風險。(圖片來源:RECCESSARY)
由於過往許多專案效益多被高估,具有漂綠風險,衝擊企業與市場信譽,造成交易市場低迷。胡湘渝更以森林與土地碳權REDD+(減少開發中國家毀林與森林退化造成排放)為例,指出REDD+的減碳效益計算,實際上是由一連串的假設數據推估出來的。
儘管碳避免類型(如REDD+)碳權存在效益不實的風險,但仍占企業碳抵換的75%。胡湘渝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碳權價格相對較低,適合能源產業等高排放企業快速達成減碳目標。市場也正等待標準機構釋出更多更嚴謹的方針,代表碳權市場正朝向更高品質與信譽的方向發展。
為了買到更高品質碳權,市場參與者更需要「停、看、聽」。胡湘渝提醒,碳權價格波動性高,專案風險差距也相當大,未來須注意更高品質、有實質減碳類型的「碳移除」,碳移除類型有望成為未來趨勢。
第三方認證標籤有必要!採購綠電先檢視遵循標準
企業減碳另一個重點是範疇二減碳。《RECCESSARY》綠電市場研究員洪于涵指出,以全球不同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來看,光是能源就占40%,代表企業從能源減碳也是最容易下手、最快有結果的方法。
然而在購買憑證前,先需要詳讀企業所採用的標準。洪于涵以RE100和CFE 24/7兩大國際倡議組織的標準為例,RE100希望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相較之下CFE 24/7還包括核能等零碳能源,不過時間單位更嚴謹,RE100綠電匹配以年為單位,CFE 24/7是以小時來記錄。
洪于涵解釋RE100、CFE 24/7兩大國際倡議組織的標準。(圖片來源:RECCESSARY)
因此企業能按照各國的再生能源比例做綠電憑證規劃,並確認憑證品質能否被檢驗。洪于涵提醒,若企業有參與一些標準(如RE100),會需要第三方機構認證,針對範疇二減碳認證,需確保憑證使用年限、電力來源限制,並取得有國際公信力的認證標籤,以及要求企業使用建廠15年內的案場電力。
若企業有採購海外綠電憑證的需求,得注意各市場綠能發展的狀況。洪于涵說明,好比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等再生能源新興市場,就有許多符合標準的案場;反觀像菲律賓這種仰賴20年前的水力或是40幾年前地熱的國家,就沒有憑證可以滿足規範。
因應全球減碳趨勢,企業需根據加入的標準與所在的市場,擬定不同的碳權採購與綠電採購策略,先熟悉市場的遊戲規則,並比較不同的價格與品項,再針對自身需求和能力達到減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