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碳關稅來勢洶洶,鋼鐵、鋁、玻璃等高碳排產業恐面臨高達200%關稅衝擊。(圖片來源:iStock)
美版碳關稅《外國污染費法案》(FPFA)蓄勢待發,勢必大幅改變全球貿易格局。鋼鐵、鋁、化肥、玻璃等高碳排產業的產品,未來可能面臨高達200%的進口關稅,首當其衝的包括中國、俄羅斯、越南、印度與台灣等。企業若想降低潛在的碳成本,加速投入碳捕捉與封存(CCUS)技術或購買碳權將是未來重點。
結合氣候、產業與國安目標,FPFA擬對高碳排商品徵稅
早在2023年11月,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卡迪(Bill Cassidy)就提出了《外國污染費法案》(Foreign Pollution Fee Act,FPFA)草案。如今法案再度捲土重來,由卡迪聯手參議員葛瑞姆(Lindsey Graham)發起2025年版本。
FPFA法案核心訴求為保護本土產業,不針對美國企業課稅,而是對進口商品依碳排放量課徵關稅,藉此建立公平競爭環境,其中特別要求中國等「非市場經濟體」對高碳排製造與不公平貿易行為負責。
以美國高效製造商為核心,FPFA法案盼為本土製造商和勞工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提升經濟韌性,減少對競爭供應鏈的依賴,並獎勵創新與潔淨製造。
新版法案的涵蓋範圍也擴大,涵蓋鐵、鋼、鋁、水泥、玻璃、化肥、氫能、太陽能與電池等產業。進口商品若碳排放量與美國本土產品相差10%以內,可免徵碳關稅;但若落差顯著,則將被加徵關稅。
法案報告指出,「中國製商品的平均碳排量為美國同類產品的3倍,俄羅斯甚至高達5倍。這種差距使得高碳排國家的生產商擁有不公平的成本優勢。」報告進一步點名,中國要為全球近30%的碳排放量負責。
這項法案披著氣候政策的外衣,但實質上更像是捍衛美國製造優勢的貿易戰略。卡迪強調,氣候議題、國家安全、經濟安全跟能源政策息息相關,如果一項政策能同時解決問題,就可以實現上述4個目標。
此外,隨著高碳排國家產業轉型,美國屆時也能引進自家製品、原料和技術,擴大美國的出口市場機會。
法案也鼓勵企業採取碳移除技術、購買碳權來減少支出。(圖片來源:Climeworks)
碳移除技術獲重視,鋼鐵、水泥與光電業都支持
在胡蘿蔔與棍子政策並行下,FPFA法案不僅課徵高碳排商品稅,也同步提出減免機制,鼓勵企業透過碳移除技術或購買碳權來降低碳支出。企業可選擇在工廠端部署碳捕捉設施,或採購經第三方認證的「移除型」碳權,涵蓋直接空氣捕捉(DAC)、海洋碳移除等創新技術。
此舉預期將進一步催生碳移除技術市場。雖然美國早期便透過稅收抵免政策「45Q」推動碳捕捉與管理產業,但因補貼規模龐大屢遭批評。根據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估算,45Q計畫未來18年內將耗費納稅人約8,350億美元,平均每個項目補助高達60億美元。
美國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在其「2025計畫」中更建議全面取消45Q政策。因此外界普遍解讀,FPFA可能成為45Q的潛在替代方案。
FPFA希望透過獎勵機制,協助國際供應鏈夥伴升級為潔淨製造,同時鞏固美國本土企業在減碳與國際競爭中的相對優勢,不僅能回應氣候倡議者的減碳訴求,也能維繫美國國內製造商的貿易地位。
因此該法案獲得多方產業組織支持,包括美國鋼鐵製造商協會、美國輸油管產品製造商協會、波特蘭水泥協會、美國太陽能製造商聯盟、超低碳太陽能聯盟、碳移除聯盟、氣候領導委員會、乾淨經濟聯盟,以及碳移除新創如 Heirloom、Climeworks等。
目前法案仍處於提案階段,由來自能源大州路易斯安那州、南卡羅來納州的兩位共和黨參議員共同推動。接下來能否擴大黨內支持、成功推進立法程序,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