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簡稱港交所)25日公布數據指出,其碳市場交易平台Core Climate在推出的前四周(10月28日至11月24日)已完成逾40筆交易,涉及約40萬噸的碳權,使港交所成為了亞洲為數不多的碳權交易管道,助力政府推動氣候目標。
根據港交所公布的資料,Core Climate平台上提供逾30個已取得國際認可的減排項目作為選擇,包括亞洲、南美及西非的林業、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等,買方每購買一公噸的碳權,便可以排放同等的溫室氣體,在此交易制度下,目前已促成約20名參與者進行交易。
首批進行交易的企業包括中國銀行(香港)和中電控股等。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對此表示,在香港邁向綠色金融的道路上,港交所扮演了關鍵角色。
除了香港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近年為了響應政府的減碳願景,也爭相建立起自願性碳市場,新加坡交易所於2021年與淡馬錫、星展、渣打共同推出Climate Impact X,並於當年11月完成了試點交易,促成19位買家就全球8個減排計畫進行了約17萬噸的碳權交易;至於馬來西亞股票交易所規劃的自願性碳市場,則預計在今年年底前開始進行交易。
不過港交所推出的交易平台與新加坡的Climate Impact X略有不同,Climate Impact X的交易是以美元計價,而香港的Core Climate則是以人民幣和港幣進行結算。
渣打銀行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主管成約翰(John Thang)指出,亞洲的企業逐漸開始暖身,為綠色金融的時程表作準備,然而由於缺乏完善的管道,使部份企業遲遲難以開始進行碳權交易。
中國計劃於2030年實踐碳達峰、在2060年達成淨零,並且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以此為目標,中國於2021年正式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並將交易中心設於上海。永續發展資訊商妙盈科技(MioTech)的執行長塗鑒彧針對香港的碳市場讚賞道,Core Climate上的減碳項目皆是獲得國際認可的,因此中國的減碳項目可能也會在此之中看到良好機會,不過他補充指出,一個成功的自願性碳市場仍需要買家的廣泛參與,包括金融機構,以及石油或天然氣公司等企業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