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於去年七月啟動全國性碳排放交易體系,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涵蓋全世界約七分之一的碳排放,根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數據,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總交易額於22日超過100億人民幣,達到關鍵里程碑,然而,碳價與交易量都仍遠遠低於預期。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22日公布數據指出,碳市場從啟動至今已經歷350個交易日,總交易額量達到2.23億噸,然而以交易價格來看,去年七月首個交易日的碳價為每噸51.23元,至2021年底時達到54.22元,上周四的收盤價格則落在每噸56.5元,仍然遠遠低於分析師預測的65元;換以交易量檢視可發現,2021年的114個交易日中,共有1.79億噸碳權易手,但今年截至目前為止,交易量僅有4,400萬噸。
水石能源諮詢公司的創始人張柳潼指出,由於中國碳交易體系納管的產業有限,復以該體系給予過於寬鬆的配額,導致今年的交易量遜於預期,他預估,政府將持續針對燃煤和天然氣電廠制定寬鬆的碳排基準目標,低碳價將會持續下去,且未來數年也會維持在低位。
中國的碳排交易體系目前涵蓋2,162家發電公司,這些企業每年合計排放約45億頓的二氧化碳,中國原定於今年將水泥產業和鋁業納入碳排交易體系,並目標在2025年前讓中國八個高排放產業都受到碳市場監管,包含發電業、煉油業、化工業、鋼鐵業、建材業、金屬業、造紙業和航空業等,然而中國媒體於早前報導指出,由於數據品質等問題,水泥業和鋁業納管的計畫恐會延宕至2023年。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的院長林伯強認為,由於中國政府目前將經濟成長與能源安全置於優先地位,因此碳市場明年的交易活動預計將維持孱弱,不過他仍看好中國的碳中和目標未來推動市場需求跳升,屆時將會激勵碳價與交易量攀升;張柳潼也同樣樂觀看待中國碳市場的前景,預期市場在未來幾年擴大至其它產業後,碳交易將會更加熱絡。